让传统佳节插上网络的翅膀

作者:谢伟锋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10-04 10:39:53

作者:谢伟锋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中秋佳节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颇有些“心心念念”——人们好不容易挣脱了漫长酷暑,迎来了在“秋分”和“寒露”两个节气之间的中秋时节。想来,所谓的秋高气爽,大概就是指的这段时间。而中秋时节里,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作为有着传统农耕文化浸染的中国,对于这种收获的欣喜,会不自觉地蔓延到所有人群中。 “金秋菊黄蟹正肥”,让人食指大动,也让这段时间有了争分夺秒的味蕾记忆。

让传统佳节插上网络的翅膀

今年中秋和国庆合二为一,这种情况,给了人们充分安排出行远游的空间和时间。但超长假期多少会冲淡掉人们对于中秋节的感知。在多元化的发展中,休闲、消费、娱乐和畅饮等碎片化操作渐渐成为大众主流,而传统佳节里的文化内涵有被置于边角的趋势。

当然,这也无需唏嘘,传统文化固然有被“东风西渐”或是“西风东渐”的对冲,但先知先觉的有志之士也不是没有想到“固本培元”——通过各种窗口、渠道、载体,来增加传统佳节的存在感。尤其是网络,应该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节的“推介者”。

把传统文化用互联网思维的“即插即用”,并非是新兴事物。但作为一种生动实践,互联网的深入运用,确实扩散了传统佳节的多重维度。,在诸多关于中秋的网络平台上,关乎中秋节的各种知识点和趣味性,几乎是信手拈来的——囊括了中秋节的千年发展历程,又对接了现代网民的近距离意识;既有奖品诱惑的彼此互动,又有制作音频花絮的独家策划;还可看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徐志摩的《印度洋上的秋思》,这大概可以作为是中国大师关于中秋诗歌文化的隔空吟唱,细细咀嚼,让人享受不已。

如今,在互联网上,细化的中秋节之起源、风俗、文化、诗词欣赏以及漫画、图解已具备矩阵态势。颇为庞大的信息量,形成了公共知识的有效供给,在辅以“总有一款适合你”的精细化,增添网友与传统节日之间浓厚的情感。这种在线,不仅把中国佳节的文化内涵给“烹小鲜”了,更应景地烘托出了节日该有的氛围。

“互联网 ”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佳节一直在线。通过文章、图片、视频以及互动栏目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挖掘了中华传统的文化资源,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团圆意识,增加了国人对于血脉基因的重新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这是一个辩证思维的明示。继承传统和创新未来,是一个能量的闭环,它的出发和落脚,可“千针万线”对应到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中去,最终在知识和感知上“造血”了亿万国人。中秋节与互联网,自然也有这个立意。

当中秋节的讨论越发变味成了五仁月饼“大讨伐”,当中秋节节日气氛越发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场外助攻,对于太多的“这些”,我们不妨都把它当成新常态,报以平常心对待。毕竟,网络带来的格局变化,已然不可逆。但我们要继而融入其中,利用新工具的风生水起,形成新常态的2.0版、3.0版甚至是N.0版。互联网和中秋节,大概就是这样的同频共振。

其实,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们的土壤并不见得是在“水土流失”,而是没有“常耕常新”。而有了“互联网传统佳节”这般的有机结合,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高地的矗立——它并非是高高在上,而是深入人心。有了这个契机,我们还担心什么“节日味去哪儿了?”(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