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5年]创新驱动牵引“中国号列车”全速前进

作者:李华林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7-10-11 19:18:48

在无人超市“淘咖啡”,消费者无需掏出钱包、手机,仅仅靠“刷脸”就能轻松完成支付;ofo、摩拜等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上跑出350公里的时速,北京和上海的往来时长又缩短了半个小时……这些发生在你我身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正生动诠释着“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的意义。

随着“双创”生态环境逐步构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创业和创新正在蓄势,创新的“一池春水”已被激活。创业主体更加多元,创业模式更加多样,创业热情更加高涨。“创业服务正由政府为主转为市场发力,创业者已由小众走向大众,企业员工、海归人才和年轻大学生等,各类人群齐心协力使经济发展焕发新的生机。”科技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曹国英说。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的53.5万件增长到2016年的120.5万件。

长期以来,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新常态下,要从根本上消除发展短板,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破解发展瓶颈,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瞄准制度上的“痛点”,打通难点,在全社会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经济转型、释放社会活力。社会投资和创业创新热情迸发。去年,全国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

一大批企业不断探索创新模式,搭建各类创业平台,走在创新前列。华为在全球建立16个研究所(院)、36个联合创新中心和45个培训中心,到去年底累计获得专利授权62519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7632件、外国专利39613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中国移动实施“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计划”,覆盖2000多所院校,建立104个实体孵化基地;腾讯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多地布局了30个实体众创空间,仅3年时间就孵化上千家企业。此外,创新工场、企业加速器等新型孵化器也风生水起,线上线下结合,孵化投资结合,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正浮出水面。

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创新。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引导下,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日趋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觉、自愿、自发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正在形成。“各个专业都有同学在创业。”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自主创办了一家果业公司的翁新强说,校园内学生创业氛围浓厚,暑假期间也可以看到创业者们为跑项目积极奔走。2016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大学生创业者已达61.5万人,行业遍及通信、零售、金融和农业等领域。

农民工返乡创业持续发展。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创业”,近年来,有11%的返乡农民工选择了创业,人数累计已超过450万。此外,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自食其力。

科研人员创业创新更加活跃。一直以来,科研人员创办企业普遍面临“落地难”问题,科技成果很难快速转化为产品,走完“最后一公里”。要打破成果转化这堵墙,唯有靠改革的“利斧”。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了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将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现金和股权奖励最低比例从20%提高到50%,让一批“躺着睡大觉”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因子充分活跃起来。“股权激励是公司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北京理工雷科电子公司董事长戴斌说。北京理工雷科是一家致力于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研究和开发的科技公司,不到6年时间,公司就靠着2000万元资本金,实现销售收入数亿元。漂亮业绩的背后,是股权激励的功效:6名核心科技人员拿到180万元股权,创新的潜能被释放出来,先后开发出北斗卫星导航基带芯片等产品。

从“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向“领跑者”转变,从被形势所迫而创新,到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当下,创新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驱动的火车头正牵引着“中国号列车”全速前进。(经济日报记者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