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就业之路更宽广了”

作者:邱玥 陈恒 訾谦 来源:《光明日报》
2017-10-11 19:18:48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 陈恒 訾谦

近日,全球著名商业教育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就业表现在全球63个主要经济体中名列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就业置于优先发展位置。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5年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1%以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扶贫等相关政策的出台,让人民群众的就业之路更加宽广,让更多的人有更稳定的工作,让生活更加美好,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我们的就业之路更宽广了”

数读这五年(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只要肯努力,不怕找不到好工作

中秋节到了,严中海迫不及待要赶回家。

“爸,过中秋节我们老板给我发了两瓶五粮液,明天我回家时给你捎回去!”22岁的严中海边打电话边往家走,匆匆的脚步中满含喜悦。

“我们的就业之路更宽广了”

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启动2017年度集中就业招工。这是工人在喀什深圳产业园新疆美丽奥服装有限公司制作衣服。图片由新华社发

严中海的家乡,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18岁来省会郑州上大学之前,严中海从来没有离开过县城。“以前在县里的时候,连来郑州玩都是奢望,更别提现在在郑州工作生活了。”聊起过去的生活,严中海感慨不已。

严中海大学学的是中医。问起为何爱上中医,严中海说,他中学时体弱多病,家里条件差,农村又缺医少药,他想到了中草药治疗,于是,跑去县城找中医书籍,照着书去药店买来中药,给自己治起病来,没想到竟然真的痊愈了。从此,严中海对中医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放学回到家,除了写作业以外,就是看中医的相关书籍,最后如愿以偿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开始了对中医的系统学习。

“我们的就业之路更宽广了”

为解决就业问题,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镇盘龙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军组织成立“千手稻草绳工艺品公司”,将稻草加工成稻草绳向外销售。图片由新华社发

2017年从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严中海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去各医院应聘,而是找了一份中医药馆的店员工作。他说自己想多了解一些有关药馆运营方面的情况,希望以后也有机会开一个中药馆。

“在药馆工作的确很辛苦,不但要记住每种中药的摆放位置,还要熟悉常用药理。有时候顾客一次要抓几十服中药,等抓完中药我早已经汗流浃背。有时遇到听力不佳的老人,同样的内容得一遍又一遍地跟他们沟通,太大声了人家会觉得我不耐烦,太小声他们又听不清楚……”谈起工作,严中海的话语中还带有刚步入社会的青涩,“不过我一定会好好干、认真学,真正帮助到更多的病人”。

“在严中海来之前,我也曾跟几个应聘的大学生聊过,但他们不是中医基础知识不牢靠,就是薪资待遇要求太高。像严中海这样踏实肯干、学习积极性高又知识牢靠的大学生,还真是不好找!”提到严中海,药馆老板路鑫连连赞道,“大家一直说工作不好找,其实,我觉得并不一定是工作难找,也不是岗位难求,而是一部分‘心里想着挣高薪水,骨子里却没真本事’的求职者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不清晰,幻想着‘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这样下去,工作难找的‘尴尬症’不犯才怪!”

“我们的就业之路更宽广了。”谈及未来,严中海十分乐观,更透出一种期望和自信:“今年毕业顺利在郑州找到工作,我父母都很欣慰。现在各地都在出台留住人才的政策,我还年轻,等我工作几年攒些钱,早日实现开药馆的心愿!”

政府当“月老”,找个事儿做更容易了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风景秀美,却并不富饶。

29岁的石刚来自花垣县雅桥乡朋岩村。2016年,他成为深圳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精准扶贫招聘的首批员工之一。通过公司培训和自己努力,从无一技之长晋升为数控机床的操作技工,石刚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从花垣县到深圳,两地路程超过1000公里,没有航班和高铁直达,开车也需要12个小时。缺乏技能的石刚找工作原本不易。“以前外出打工,去过人才市场,找过劳务中介,在工厂门口看过招聘广告,也在网上找过招聘信息,住过旅馆,也住过网吧,东奔西跑不说,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还常被中介坑。”回忆起过去打工的经历,石刚不由苦笑起来。

“第一次离家打工,身上只带了1000元生活费,中介向我要了200元中介费,然后介绍我去某某厂,说是每月工资5000多元、包吃包住,进去以后却遭遇各种克扣,也无法按时领到工资。”石刚家中贫困,父母在家务农,家中除了他还有一兄一妹,全靠石刚在外打工干些杂活挣钱养家糊口,每月收入1000多元。

“我们的就业之路更宽广了”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镇宫下村周志敏(右)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驾驶技术。 图片由新华社发

在湘西州和深圳两地政府“就业月老”的牵线下,石刚终于实现了在深圳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的梦想。

“通过参加精准扶贫,来到企业工作后,我每个月拿到手的钱有4000多元,大大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石刚说。

外出打工,一直是花垣县甚至湘西州很多人的选择。然而,贫困地区劳动力普遍技能欠缺、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通过市场手段,难以顺利就业。湘西州和深圳通过政府间协作与服务,能够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使他们获得更高收入。截至2016年年底,湘西州农村劳动力已累计转移就业70万人左右,其中很多是前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按照平均每人年收入3万元计算,全州一年仅通过劳务协作,就可实现收入210亿元。

做好劳务协作,摸清劳动力底数是基础。试点开展以来,湘西州已组织近万名干部进行劳动力信息的采集工作,建立了贫困劳动力实名制台账。

记者在花垣县花垣镇杠杠村村委会看到,一份“湘西州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表”上详细记录着该村每名外出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包括就业去向、就业岗位和收入情况等。

“这些信息都是村干部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的要求,逐村逐户走访登记来的。”花垣县人社局局长黄智敏介绍,花垣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动态管理台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每个季度都对劳动力信息进行更新。

“劳务输出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政府搭建平台,通过促进就业来扶贫,让湘西贫困农民的劳动脱贫梦不再遥远。”湘西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小商贩到“木耳王”

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全国著名的“中国黑木耳之乡”。在这里,1986年出生的张国宏被称为“木耳王”。

“我们那里出名的就是林业资源、黑木耳特产。可惜我们村离镇上都很远,好东西走不出去。”张国宏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在16岁。那一年,张国宏初中毕业辍学在家,开始了艰苦的打工岁月。仅有初中文凭的张国宏去长春摆地摊,卖土特产,从早忙到晚,一个月仅收入600元。

“我们的就业之路更宽广了”

工人在河北省邱县一自行车生产企业设立的“扶贫驿站”内组装自行车。 图片由新华社发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与摸索,张国宏对黑木耳的收购、销售了如指掌,同时,他也在思索如何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更好地结合当地资源,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2008年,22岁的张国宏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也是在这一年,张国宏夫妻俩开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土特产小店,期盼着红红火火的生意。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小店在一年后便被迫关闭,初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为了东山再起,张国宏又开始了风里雨里收木耳的日子。2012年,张国宏第二次开了土特产小店,生意日渐有起色。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收木耳回家的路上,发生车祸。养伤期间,张国宏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张国宏终于知道了如何让家乡的黑木耳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通过学习网络销售、平面设计等知识,2013年8月,他的网店——“长白山地产品直销”正式运营。2015年,其网店日销量高达4000件,全年网上销售额达450万元。

随着销量的提升,张国宏愈发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2014年9月,张国宏注册了“森百味”系列品牌,并且在天猫网注册了网店。就是这样不起眼的黑木耳,张国宏实现了上万吨的年销量和过千万元的年销售额。

虽然每年有几百万元的稳定收入,但张国宏并没有就此止步,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上此刻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那就是带动家乡的人一起创业、一起致富。在张国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种植黑木耳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