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山高水远,风雨同行;万里路遥,不忘初心。在“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天赋神奇和人间沧桑交织成一幅壮美的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砥砺奋进,更是为其在岁月长河里增添了一抹缤纷色彩,硕果累累。
这五年,阿里在多领域铺开了新的画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美丽新阿里的壮美画卷铺展开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藏西高原不再“高冷孤远”,随处可见机器轰鸣的工地、日夜赶工的项目以及勤劳致富的群众、四处奔走的干部,一派热火朝天的喜人景象。
彩云下的扎达土林 摄影:张春晓
脱贫攻坚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
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居住过于分散等原因,致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部分农牧民较为贫困。
作为西藏最为偏远和艰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阿里的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贫困比重大、脱贫难度大、致贫因素多、脱贫成本高等诸多困难。但是,勤劳勇敢的阿里各族干部群众没有退缩,紧紧抓住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向民生集中、向基层倾斜,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产业融资、边境小康村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9年,在国家现行标准下,实现全地区脱贫6779户、21419人,易地扶贫搬迁2225户、8175人,边境小康村建设5795户、21353人。
△产业化扶贫持续发力
近年来,阿里地区积极探索“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建立扶贫开发产业扶持基地,鼓励农牧民群众兴办合作经济组织,将贫困户的扶持资金以入股形式投入合作社、龙头企业联合经营,实现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收益。
今年,阿里地区实施了旅游服务业、设施农牧业、生态环保业、建筑建材业、文化产业、民族手工业等项目11个,预计投资4.5亿元,在西藏自治区已明确整合涉农资金2.23亿元。用于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从扶贫、农牧、林业、水利、合作组织5个方面继续整合资金0.18亿元用于产业扶贫。
△生态扶贫成效显著
近年来,阿里地区积极整合国家给予的草场、森林生态补偿增量资金和民族、边境、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增量资金,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工作。初步测算,全地区可提供护林员、监管员、野生动物保护员等生态岗位13599个,直接解决4551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移就业。
△教育脱贫切断贫困代际传播
西藏已经实现了幼儿园至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包括初中或高中阶段完成后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享受免费教育。
阿里地区以“扶智”为重心,以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为核心,实现教育脱贫“五个保证”。积极落实教育“三包”政策、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贫困学生资助暂行办法,保证贫困家庭的学生有学上、有书读。今年,“三包”标准统一提高240元,及时兑现奖励资助资金122.1万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心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信息化建设等项目,落实专项资金1.89亿元。
此外,还组织一批贫困户“两后生”和贫困大学生到“两省三公司”进行一些技能培训和就业,通过整合财政、教育、工会、扶贫等部门资助资金进行持续扶持,并加大对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教育,年内完成120人的转移就业培训。
△医疗保险助力脱贫攻坚
将贫困家庭中重病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贫困人口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2016年,阿里地区本级财政落实新农合补助资金25万元、大额医疗救助资金150万元、医疗救助资金30万元,做到贫困对象应保尽保、保障有力。
奏响时代的最强音,这是最好的时代——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阿里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已经指日可待。
黎明前的古格城堡 摄影:张春晓
着力打造三大特色优势产业
几年来,阿里地区着力打造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推动经济发展。
阿里地区坚持“特色、高端、精品”导向,大力推动订制式高端旅游,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塑造“藏西秘境·天上阿里”旅游品牌,把旅游业打造成优势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地区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旅游业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年均递增10%以上,转移就业突破1万人。
同时,还加快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把绿色工业培育成首要财源,培育2—3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天然饮用水骨干企业,争创西藏自治区著名品牌、全国知名品牌,力争天然饮用水总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扶持藏医药业发展,支持藏医药科技创新,打造阿里藏药品牌。
阿里还以保障主要农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牧民增收为核心,把特色农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全面实施农牧业提质增效战略,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重点抓好白绒山羊、象雄半细毛羊、紫绒山羊的科研和良种推广力度,加快产业带、产业县、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粮食产量达6700吨,其中青稞产量5700吨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4000亩,产量达7000吨,主要城镇供给率旺季达到80%以上。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阿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好转移就业政策,牢牢把握就业岗位开发、就业培训、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四项重点,把就业岗位开发与产业开发有效连接,突出订单式培训,努力在旅游服务业、设施农牧业、生态环保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和维护稳定、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开发就业岗位,实现贫困群众有效转移,年内完成1500人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当一个个产业遍地开花似地兴旺起来,群众的钱包也注定会随之越来越鼓胀——这样美好的未来,已经在阿里描绘出了清晰的轮廓。
△阿里草原摄影:王建设
多措并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生态农业产业园缓解群众“吃菜难”问题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的气候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的蔬菜需求。从2015年开始,阿里在噶尔县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今年7月,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全部配套设施建设完成,目前已有40多种蔬菜瓜果供应周边地区,有效丰富了当地群众的“菜篮子”。
△光网全覆盖开启农牧民互联网新生活
截至今年5月,中国电信已经实现了对阿里地区7个县城、37个乡镇、21个行政村的光网全覆盖,开启了西藏农牧民互联网生活的新序幕。用手机连WiFi上网,用iTV看高清电视、视频聊天,通过网络销售特产……在西藏阿里的很多偏远农村,越来越多农牧民在村里就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化发展的文明成果。
△“双集中”供养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近年来,阿里地区全面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坚持把“双集中”工作放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投资1.2亿余元,着力打造“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的幸福工程,实现了五保对象有意愿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双百”目标。
目前,阿里地区有7个五保供养中心和1个儿童福利院,共有五保对象576名,其中有意愿入住的有496名,共有孤儿169名,除30人在外上学外,其余139人全部集中收养。如今,五保老人们都把他们生活的集中供养中心叫作“幸福院”。
饮马象泉河摄影:张春晓
美丽与发展同行,坚守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阿里地区以保持环境质量良好为目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阿里保持着天蓝、地绿、水清。截至目前,阿里地区7个县获批国家级生态功能县,创建自治区级生态乡1个、自治区级生态村62个,美丽阿里更加璀璨。
在执行生态红线管理制度上,阿里地区不打折扣。该地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严格执行和落实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和矿产资源开发西藏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严把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严禁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业和项目进入阿里。同时,建立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严格落实草原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
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阿里地区海拔高、植被少,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和自主恢复能力较弱。为守护好美丽家园,阿里地区积极主动作为,加大力度植树造林,开展环保宣传,形成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格局。
“十二五”期间,完成植树造林3.7万余亩,封山育林11万余亩。2016年投资7120万元,完成造林4200亩,封山育林19万余亩,砾石压沙5.94万亩,城镇居民沙害治理1988亩,建造挡沙堤8.9千米,义务植树1064亩,以11家单位作为庭院绿化试点单位并取得明显成效。
守护美丽家园,绘就生态画卷。如今,阿里地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中国西藏网文/李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