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7年算起,今年是两岸开放交流30周年。10月26日蔡英文在出席一场两岸交流回顾与前瞻的研讨会上,以柔性姿态谈论两岸事务,粉饰民进党在过往两岸交流中的角色,也重申了两岸关系基本立场。这次谈话并无两岸政策上的任何改变,却折射出蔡英文的两岸心事。
蔡英文掌权一年多来,重大政策搅动岛内社会争议,在执政困境加深下被迫更换“行政院长”,但民调不满意度仍居高不下,岛内过半数民众对民进党两岸政策不满是一重要原因。两岸关系攸关台湾前途,蔡英文不得不谨慎处理,对大陆在十九大后的对台政策高度关注。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方向,确立了新时代大陆对台工作大政方针。报告有关对台政策宣示掷地有声,蔡英文当如何面对?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大陆对台政策的一条底线,不会因台湾执政党的变化而迁就调整。蔡英文在去年就职时表示依据台湾法律处理两岸事务,之后在不同场合反复声明“四不”政策(“善意不变、承诺不变,不会走回对抗老路,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但本质上只是两岸政策的策略性调整。这反映在她虽表示认知到九二会谈的事实,但始终回避“九二共识”所蕴含“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不愿予以认同和承认。因为一旦接受这个界定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意涵,蔡英文将承受来自民进党内部特别是深绿势力的强力反弹,那么在现已流失一部分中间选民支持的情况下,还会失去绿营基本盘的信任和支撑。目前蔡英文尚能驾驭民进党,但民进党不会允许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走得太远,“行政院长”赖清德上台伊始便抛出“主张台独的政治工作者”即是一例。这决定了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还将维持模糊的基调,但在大陆牢牢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的形势下,其承受的压力势将越来越大。
大陆坚定主张,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民进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沟通渠道中断,两岸关系累积的风险增大,蔡英文也在被迫寻思民共接触互动的方法。蔡英文在这次谈话中提到“两岸关系要稳定发展,双方的执政党必须有所互动交往”,表示“概括承受两岸已经签署并且完成立法程序的各项协议”。蔡先前也抛出推动“不设前提的沟通与交流”,构建“两岸互动新模式”。但问题是,蔡所谓已“尽了最大的善意”,在大陆看来却是其单方面破坏了前任马英九建立起来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导致两岸关系后退的责任完全在民进党。对这一点,蔡英文和民进党心知肚明,未来还会抛出表面上看起来搁置争议、促进对话的“橄榄枝”,但若以所谓的“圆融”,继续玩文字上的游戏,不愿在“两岸一中”这个根本性问题上给出清晰的答案,一切都将是枉然。
蔡英文汲取陈水扁的重大教训,清楚民进党要执政,便不能推动“法理台独”,因为那样不仅大陆不容,美国反对,岛内民意也不准。表面上走“中间道路”,把自身装扮成台海局势当中的一个“常数”,实际上推行“渐进台独”,不断强化岛内“台独”社会基础,最终累积成“变数”,这是蔡英文的策略。当前国民党孱弱无力很难有效牵制,美国对各种变相“台独”不管不问,刺激了民进党和“独派”的各种“台独”小动作,甚至抛出“两国论”版本的“修宪”主张。蔡英文以推动“转型正义”的名义,默许和纵容岛内各式“去中国化”做法,只会强化其“说一套、做一套”的外部印象,与其一再声称的维持现状政策背道而驰。大陆已将“六个任何”写入十九大报告,强调“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未来“反独遏独”的手段必将加强。
求和平、促发展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但蔡英文背负着民进党的“台独”历史包袱很难甩掉。蔡当局声称要建立具一致性和可持续的两岸关系,也在寻求国民两党的政策共识,但其两岸政策与岛内民意期待之间存在显著的落差,与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两岸政策差异还会放大。未来两岸关系中的潜藏危机会不定时地浮出台面,蔡英文的模糊策略将难以应付。
(汪曙申,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员、台美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