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份,西藏山南市昼夜温差非常大,白天最高气温能达到20摄氏度左右,而夜间的最低气温则低至零下5摄氏度左右。这天,扎囊县扎其乡德吉新村的藏族村民加央桑布一大早便来到自家温室大棚把一簇簇绿油油的小白菜小心翼翼地拔出来。从2014年起,他开始种起了大棚蔬菜,3年来,他种植的蔬菜不仅能满足自家需要,还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用来对外出售增加收入。“这一切多亏了次仁云丹啦,现在种一亩地蔬菜可比原来种一亩地粮食的收入高多了。”说起2017年全国“最美农技员”、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次仁云丹,加央桑布特别加长“啦”这个字的发音,充满敬意。
作为基层农技人员,今年45岁的次仁云丹自1993年毕业后就投身农技事业,20多年来,他穿梭于山南的田间地头,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山南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奔走。
上世纪90年代,西藏的交通条件还非常差,而农技人员的工作又得到处跑。次仁云丹就靠着走路和骑马,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跑,有时候一出去就是一个月。
身体上辛苦还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当时村民并不认同蔬菜种植。“当时青稞产量低,农民都把地用来种粮食保证口粮,根本没有多余的地来种蔬菜。加上农民没有种菜经验,示范推广蔬菜种植非常难。”次仁云丹回忆道,“西藏长期以来就只有土豆、萝卜、大白菜老三样”。
为了填补蔬菜种植空白、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次仁云丹还是决心在山南推广蔬菜种植技术。农民不接受、不会种怎么办?“我们就先租他们一点地,在他们旁边示范着种,他们见我们种成功了而且收入不错才跟着种。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种植蔬菜。”次仁云丹说。经过近20年的努力,如今沿雅鲁藏布江和雅砻河谷一带,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不少村民都在房前屋后的自建大棚里也种起了各种蔬菜,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提高了收入。
蹲点村居是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广大群众农业生产需求的重要形式,也是农技工作者的基本工作。这些年来,次仁云丹除了日常下乡为基层群众提供农技服务外,还先后在贡嘎县岗堆镇、扎囊县等地蹲点,有时一年有200多天都“蹲”在县里、村里。“次仁云丹一干起事儿来就停不下来,特别是蹲点的时候,他比主人还关心农田。”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站负责人达瓦桑珠说。
24个寒暑,次仁云丹年复一年地奔走在山南苍茫大地上,当问起他是靠什么支撑着坚持下来的,次仁云丹说,“最喜欢看到农民丰收时的笑容,这是让我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经济日报记者 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