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行公祭,祀我殇胞。自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后,每逢这一天我们都会通过庄严肃穆的公祭仪式,以国家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举国上下祭奠遇难同胞,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民族劫难,铭心刻骨。12月的南京城,凄厉的警报声再一次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于耳畔。在将雪未雪的冬日街头,南京人民在警报声中再度回首这座城市80年前最惨烈的历史。曾经的苦难和血泪,不敢忘也不能忘。城虽殇、人已亡,但中国人民从未忘却逝去的同胞。这一刻,不止是南京,举国上下同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在用胜利告慰逝者同时,也在以国家公祭捍卫民族尊严。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满是伤痛。将历史的画册往前翻,这一幕让人刻骨铭心: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中国南京,实施了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彼时,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极其黑暗的一页。而今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这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国家意志和尊严,彰显出一个国家对于生命的敬畏。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对于80年前那段最惨烈的历史,始作俑者日本本该深刻反省。但遗憾的是,近年来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竟然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抛出“侵略无定论”、“‘慰安妇’自愿论”,甚至将侵略战争说成是解放亚洲国家的战争,还觊觎侵占中国钓鱼岛。国家公祭也能够有力回击有关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荒谬言论,昭示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铭记历史既是为了不忘来时之路,更为找到通往未来的方向。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公祭,既汇集了悲缅之泪也传承了家国之情,提醒着后人要记住民族创伤,肩负起历史重托,推动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坚定前行。在悼念逝者、缅怀历史的特殊时刻,13亿多炎黄儿女也能够从灾难记忆中汲取家国情怀,为民族复兴凝聚向上力量。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历史的耻辱是对昨日的惨痛记忆,更是今日我们前行奋进的不竭动力。在公祭的同时,更应从中收获铭记历史的责任、振兴国家的担当。事实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四年来,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对那段灾难历史深刻反思,也正在内化为国人传承家国情怀的自觉追求,既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