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10日公布的2017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CPI涨幅比上年的2.0%回落了0.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1.4%,是从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非食品价格上涨2.3%,涨幅比上年扩大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1.7%,服务价格上涨3.0%。从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来看,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表现温和,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全年物价调控目标。
2017年12月,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CPI环比上涨0.3%。之所以环比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12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寒冷,鲜果、鲜菜等价格都有所上涨。但这种短期的价格波动并不代表未来的长期趋势。近几年,我国对CPI调控目标都是设定在3%左右,2012年以来的实际物价水平都低于3%,基本保持温和涨势。
2017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6.3%,结束了从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数据说明大宗商品、工业产品供求关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由于2016年以来工业领域产品价格显著上涨,由于去产能工作持续推进,环保限产力度加大,对产品价格形成支撑,钢铁、水泥等去产能力度较大的工业行业产品价格短期不会明显回落,涨势可能持续。价格涨势从上游向中下游传导,中游和下游行业产品价格可能有阶段性上行。因此,未来PPI涨幅可能缓慢收窄。
从历史数据看,2012年至2016年,我国CPI平均涨幅为2.1%,处于温和上涨区间。分年份看,年平均涨幅最高值比最低值高1.2个百分点,显著低于“十一五”期间的水平。分月度看,CPI月同比涨幅在年内的振荡幅度逐渐缩小,价格曲线趋于平滑;其次,从CPI的内部结构看,非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进一步增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食品价格在CPI构成成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2016年1月份起,国家统计局根据5年一次基期轮换的规则,对CPI构成分类及相应权重作了相应调整。其中,食品消费比重下降,服务性消费结构上升。从近两年的情况看,随着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受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以服务为主的非食品价格对CPI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增强;第三,从CPI和PPI走势看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2012年至2015年,PPI持续地负增长,但是期间CPI维持正增长,个别月份涨幅甚至超过3%。2017年2月份,PPI同比上涨7.8%,但CPI同比只上涨0.8%。除了在工业产品和消费产品方面,我国物价在其他层面存在分化。
预计2018年CPI(同比涨幅)会在不到2%或者2%左右的区间里运行,这将使宏观调控有较大的余地,不用太担心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和民生来讲是一个有利的环境,这个有利的价格环境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
(作者陈新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