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改革不能搞全盘私有化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8-01-17 11:27:23

一直以来,围绕国资国企改革,社会上存在一些极端的观点,“全盘私有化”就是其中争论很大的说法之一。这一来自国外的经验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国资国企改革的“灵丹妙药”。然而,理性来看,这一看似“洋气”的新论,其实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土壤,中国国资国企改革不能搞全盘私有化。

事实上,“私有化”一词最早来自于西方。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先后推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多采用的是私有化模式,不少转型国家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是采用私有化模式。从1980年代开始,“私有化”被“引进”到国内,被认为是改善国有企业业绩的重要方式。

然而,建议国企改革全盘私有化的观点并没有认识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我国,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也是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关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走的是一条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深入融合的道路,改革的目的不是削弱国有企业,更不是搞全盘私有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分析认为,全盘私有化的观点目的是想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到私有化道路上去,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若全盘私有化,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移至少数私人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手中,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我国国资国企改革不能搞全盘私有化有真实的历史教材。俄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的私有化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曾警示中国应吸取俄罗斯国企私有化的教训。他说,中国的国企不能全盘私有化,一旦全盘私有化,就会失去经济的“维稳力量”,这很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