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潮绣文化产业在传承中创新 逐步走向产业化“反哺”文化传承

作者:于熙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1-18 12:46:09

中国日报网潮州1月17日电(记者 于熙) 潮州刺绣是潮州民间工艺之一,早在明清时期,潮州地区就非常流行刺绣,《澄海县志》记载:“其妇女之俗,百金之家不昼出,千金之家不步行,日勤女红,布帛盈箱。”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潮绣发展的鼎盛时期,绣工遍布城乡,几乎“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

1月17日,记者跟随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来到广东潮州,走进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佘燕璇创办的潮绣“非遗”传承基地,见证了潮绣的传承发展。

佘燕璇的传承基地内灯光通明,几乎坐满了学生。此时的佘燕璇正在耐心地指导,只见银色尖细的针在手指间来回飞舞、跳跃,不一会儿,刺绣一角在翩翩纤指下跃然在白色的布上。

潮绣以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色彩富丽堂皇著称,而其富有浮雕艺术效果的垫高绣在全国各绣中独树一帜。潮绣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中的主要流派。但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潮绣同样面临着人才流失、传承困难等问题。

2012年9月,佘燕璇在潮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开设了大师工作室,为潮绣开创了“大师学校企业”的传承新模式。经过5年多的努力,学习潮绣的人已经接近千人。

“现在每年至少有150个人跟着我学习潮绣技艺,潮绣工艺文雅、优美,又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深受人们喜爱。”佘燕璇说。

【网络媒体走转改】潮绣文化产业在传承中创新 逐步走向产业化“反哺”文化传承

手拿潮绣手提包的佘燕璇。 摄影:刘维靖

致力于传承潮绣技艺、创新的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佘燕璇,一直在发展文化传承与市场化运作之间寻找着平衡。她期望通过研究潮绣、粤绣的刺绣针法,结合市场产业化的需求,大胆创新,把潮绣这项文化艺术发展成潮绣产业,从而逐步从产业化“反哺”文化传承。

在这间三层的传承基地内,放眼望去,古典优雅的潮绣服饰、包含中国风色彩的刺绣包包、富有春日气息的蝴蝶壁画等应有尽有。佘燕璇说,近些年,愿意学习潮绣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在潮绣传承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创新,逐步将潮绣这些元素结合到产品上,大到服装、床上用品,小到手帕、围巾上,让传统工艺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得到市场的认可。

潮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终于通过探索找到了与市场对接的结合点,逐步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在传承创新,市场品牌上百花齐放。

“我们目前有一个400多人的公司,不仅有线下营销,还有线上推广比如淘宝、天猫等。现在产品的年产值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一方面打开了市场,体现了潮绣的市场价值,带来了收入。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传承了潮绣技艺,推广了中国文化。”佘燕璇说,潮绣产业化发展为传承者增加了收入,传承者能够依靠自身技艺养活自己,增加了传承信心。与此同时,有了经济效益传承者也有了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潮绣的继续保护和传承。

【网络媒体走转改】潮绣文化产业在传承中创新 逐步走向产业化“反哺”文化传承

潮绣代表作龙凤褂

据佘燕璇介绍,他们现在正在大力推进潮绣进校园传承普及工程,编写潮绣中小学乡土教材,以“大师工作室”、“潮绣启蒙班”形式,连续五年免费进中小学校园授徒。与此同时,设立传承创新奖励基金。每年都安排不低于80万资金,用以开展“老绣工关怀行动”,以颁发潮绣创意奖、技艺创新奖和绣娘匠心奖等形式,激励和引领公司内外400多名绣工传承创新。

看到潮绣的产业化逐渐成熟,佘燕璇告诉记者他们未来的打算,“现在我们正在将潮绣这一传统手工艺与潮州嫁衣晚礼服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打出潮州品牌,走向国际市场,让中国的潮绣文化被世界认可!”

时过境迁,当昔日“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的手工艺刺绣变成了奢侈品,这些“平凡”的手工艺也从之前纯粹的手艺活完成了历史性转变,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形成产业化,成为反哺文化的得力助推器。

这,或许就是绣娘手中刺绣的当下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