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平安中国”的密码

作者:张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02-09 14:06:04

中国执政党独特的群众和组织优势,造就了一整套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过去一周,“回家”成为朋友圈最火的话题。一部名为《三分钟》的短视频,讲述春运期间女列车乘务员的故事,一时刷屏。不知不觉,春运开启已然40年,今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这一“人类最大规模周期性人口迁徙”,带来了庞大的社会治理考题。保证人们顺畅出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是无数如视频中女乘务员一样的人辛勤付出,他们共同编织成了这个国家的综合治理网络。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今天的中国人不仅出行越来越放心,而且居家越来越安心。2017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发生命案0.81起,是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51.8%,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比2012年下降43.8%,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上升到95.55%。“平安中国”已经成为一张暖心的国家名片,不少外国政要和境内外专家认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大局稳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两大奇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打造安全稳定的局面,并非一时一日之功。处身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叠加的特殊历史阶段,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中国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并不算高,警力配备数字也相对较低。“平安中国”建设跳出了“高投入、高强制、高回报”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中国执政党独特的群众和组织优势,造就了一整套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是克敌制胜的两大抓手。前者主要是深化警务改革,从内部挖潜力,跨地域、跨部门、跨警种的合成作战日渐成常态;后者主要是发展智慧警务,向科技要警力,实现对刑事案件的精准打击。像北京的“7×24”小时警务工作室、上海的“智能安防社区”等,都是因地制宜的警务工作模式创新。通过内外兼修,面对新型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始终能够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态势。

依法打击惩治、预防预警预测是社会治理的两大能力。近日,打击整治枪支爆炸物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开始部署,既有具体的行动部署,也有抵制不良“枪支文化”的宣传。从开展各项专项行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到“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止违法犯罪的扩散蔓延,再到“敌动我知,敌未动我先知”,把各类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近年来,社会治理的关口和重心不断前移,下好“先手棋”,自可防患于未然,而且有效降低了安全成本。

健全机制、完善法治是让人民安全感更坚实的两大保障。电信诈骗一度猖獗,中央及时建立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公安、工信等20余个部门齐抓共管,广大群众积极响应、人人喊打。去年以来破案数、查处违法犯罪人员数同比分别上升55.2%、50.77%,立案数、造成群众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6.1%、29.1%,呈现“双升双降”态势。扎紧制度笼子,让不法分子不能“钻空子”,提高违法成本,让犯罪分子不敢“踩红线”,法治在百姓安居乐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变化不停,人潮川流不息”,如今的世界到处都是新机遇,但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安全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伴随“平安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创造和总结的中国经验,贡献的中国智慧,一定会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