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杨尹渝,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204车间特级技师。(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中国台湾网3月28日泸州讯 (记者卢佳静)半白的头发,高高的个子,看上去严肃而又充满着精气神儿,这是53岁的杨尹渝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当杨尹渝向记者介绍工作情况很自然地举起右手时,他被切断的中指猛地一下冲击了记者的心,刹那间感受到强烈的疼痛和震惊。这背后到底深藏着怎样的故事?
手可断 血可流 航天情不可丢
杨尹渝,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204车间特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伴随他的荣誉奖章还有很多:2002年被集团公司评为“中青年技能接班人”;荣获公司“2004年度突出贡献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四届“四川航天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荣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技术能手”;2014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荣获“四川省质量奖”……很难想象,杨尹渝在手指烙下残疾的情况下是凭着多么强大的毅力和决心在装配钳工的岗位上奋斗出如此令人鼓舞的成绩。
1981年,杨尹渝进厂才3个月,他从事的作业中有一项安全风险极大的冲压作业点,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然而,作为“新手”的他并没有幸免,事故中右手中指被切掉三分之二。“2004年之前,平均每三四年就有一名员工被伤到指头。”杨尹渝说。手指伤了,还要不要继续从事钳工工作?有同事建议杨尹渝去库房,这样工作上也能够轻松一点。出生在航天家庭的杨尹渝从小接受父辈干航天、爱航天的影响,对航天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家人对他的支持和鼓励,他选择继续坚守在钳工的岗位上,而这一守就是37年。37年间,带徒26人,其中高级技师3人、技师5人、高级工12人;37年间“杨尹渝班组”诞生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诞生了!
杨尹渝和他的部分团队成员。(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小人物 大工匠 团队齐心克难关
已成为航天领域班组建设标杆的“杨尹渝班组”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其他宇航工程的火工品机械零组件加工及装配任务,攻克了多个国家重点型号产品生产中的加工难题。
在杨尹渝的团队中,有曾经靠“卖苦力”养家的农民工员工,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材生,无论来自哪里,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都是“各顶儿个”的能人儿。
有着“超人”绰号的黄祖银说,每次看到神舟飞船发射的时候,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工作中,他包揽班组里脏、累、噪的各重点型号火箭固体发动机手工打磨,特别是关键部位喷喉的每一次手工打磨,成功助推了我国航天的每次发射。他“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一位。2011对于黄祖银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这一年里,他先后荣获泸州市钳工比赛第一名、四川技能明星员工、工厂突出贡献三等奖等荣誉。2005年至2011年还连续被班组评为共好明星。
被称为“达人”的陈大志于2001年进入班组,十多年来,他不断学习掌握了各类重点型号点火器加工技术,不断自主改进加工方法,解决了十多道过去的技术难题,为航天每次成功发射起到了保障作用。作为班组高强度加班生产的先锋长期舍小家为国家,他“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同事们所传扬。
“杨尹渝班组”获得的荣誉证书摆满墙壁,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壳子王”刘勇在冲压工作上不断创新,确保该工序连续8年无安全事故,多项创新避免5次伤人事故。他“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感染着团队中的每一位。
“杨尹渝班组”多次承担难度较大的机构类产品生产任务,他们依着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装配基准、装配尺寸链、装配工装等方面向设计、工艺人员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更好地完善了设计、工艺文件,使产品在批量生产时能顺利进行装配。
某型号安全装置曾出现失效故障,杨尹渝率团队成员们反复琢磨,认为是壳体上的深孔底部加工的粗糙度及形位公差不满足装配要求,他们自行设计了半圆单刃刀具进行多次技术攻关,解决了某型号用火工品壳体深孔加工问题,该类安全装置再未出现过失效故障。
自动化创新第一人王成龙。(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传匠心 有创新 代代均有人才出
“要么不干,干就干到最好!”杨尹渝自幼受到父辈的谆谆教导,立志在工作岗位中做出一番业绩,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技术工人。在工作中他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除自学钳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在工作实践中刻苦钻研技术,弥补文化知识的不足。
徒弟们眼中的杨尹渝是无私的,进入班组已有9年的成员梁克鹃说,杨师傅总是将“绝技”无私的传授给徒弟们,他的爱国情怀也时刻感染着周围人。“作为航天人觉得自己身上的使命重大而神圣”,在耳濡目染下,梁克鹃在自己所带团队中也一直实践着杨尹渝精神。
班组提倡“允许失败,鼓励创新”的理念,按照“创新十二思路”积极开动脑筋,创新创效。“创新红人”王成龙是航三代,从小受家庭影响,致力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王成龙紧跟时代步伐,迎合创新潮流,与团队人员各施所长、齐心协力研发出自动拧紧机,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创新过程中,王成龙也有遇到难题不得解的时候,他会虚心向前辈讨教、与队友及时交流,共同攻克难关。
“共祝愿祖国好”六字醒目的挂在工作车间墙壁上,这是他们长期以来坚守的信念。(中国台湾网 卢佳静 摄)
班组还长期开展“攻关揭榜”和“创新擂台”竞技活动,引导全员见贤思齐,针对产品进行质量提升和改进,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勇挑重担,取得了显著效果。仅2014年,班组创新项目就达50余项,这些创新成果可为企业节约资金50万元以上。
针对班组个别员工技能较差的情况,杨尹渝组织开办了班组“夜校”,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由班委人员上课,辅导。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在使班组员工思想素质、质量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班组的管理骨干,班组的每一分子都在这个团队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共祝愿祖国好”六字醒目的挂在工作车间墙壁上,这是他们长期以来坚守的信念;以国为重,以业为根,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是他们坚持的核心价值观;不放弃在小事上成就大事的机会,不放弃在平凡中达成非凡的追求是他们班组的价值理念……他们脚踏实地,用奋斗继续谱写着新时代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