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金融合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4-13 07:49:2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过去年的酝酿,今年即将迎来实质性的推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并首次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并列,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分进行强调。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港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视和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成果丰硕,是国家经济实力最强、国际化程度最高、跨境联系最紧密的区域之一。截至2017年末,大湾区11个城市GDP之和超过人民币10万亿元,经济总量已超过纽约湾区,排名全球第二。预计到2025年,大湾区的GDP总量有机会超过东京湾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是中国乃至亚太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这里既有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也有在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中居第20位的深圳和居第32名的广州,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这里差不多都可以找到。目前金融业总体规模已达到世界级水平:2017年底粤港澳三地银行总资产合计约7万亿美元,银行存款总额高达4.7万亿美元,均超过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2017年保险保费收入约128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总保费收入的近四分之一;港深主板市场总市值超过5.5万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

粤港澳金融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随着内地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和金融基建的进一步互联互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实施,粤港澳三地金融业合作前景将更加美好,未来可重点围绕创新金融、丝路金融、民生金融、绿色金融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和发展。

一是发展创新金融,推动金融与创新科技的深度融合。“两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作为全国制造大省,广东既迎来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亦面临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双重挑战,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已列为今后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广州、深圳等城市均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将是大湾区规划发展的主旋律,而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是核心内涵。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将以创新科技和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为支撑加快崛起,包括创业资本、风险投资以及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等在内的创新金融,将成为大湾区金融合作的一大重点。

近些年来,广东针对科技创新的特点和需求,发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资本市场,初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银行、证券、创业投资、产权交易等为依托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其中,深圳市独占鳌头,在早期投资和创业投资两个市场均占有明显优势,根据深交所的数字,2017年底深圳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两大板块总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

香港则通过修例,为新经济企业以同股不同权形式来港上市创造条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还通过税务优惠及资助推动香港的研发及创新活动,激励和引导市场资本投资于香港初创企业。香港金融机构也可在银团贷款、项目贷款、发行基建债券以及基金等传统领域,以创新方式向大湾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共同推动大湾区创新经济加快发展。

未来以创业资本和风险投资为代表的创新金融,将是大湾区内经济整合的重要力量,将带动创新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企业融资、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等成熟金融进一步发展,为香港金融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商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深化创新金融领域的合作,为区内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是发展丝路金融,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加速推进,得到世界广泛赞许,已形成“五通”并举、“六廊”同进、区外共助的良好局面。作为区域合作新思维,“一带一路”实际上是合作理念的创新,在现今全球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时期,更显难能可贵。“两会”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湾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主要集散地,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具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可定位为“一带一路”的“国际服务枢纽”,扮演境外超级推动者和服务者的功能和角色。

“一带一路”建设将带动大量资金需求。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30年亚太区基建投资总需求将超过26万亿美元,如何融资成为关键。如内地企业借港出海到丝路沿线投资已成为趋势,大湾区可在这方面深化合作,通过股权、债权相结合,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相结合等方式,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安排。又如在基建投融资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是“一带一路”策略的重要一环,香港积极参与亚投行的筹建工作,已加入亚投行作为成员,并争取在香港提供财资、调解和仲裁服务。为进一步吸引跨国及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企业财资中心,政府给予了许多优惠措施。此外,香港亦致力建立有利伊斯兰金融发展的平台。

近年来,中资银行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巨大机遇,推进海外区域布局,加强与国际多边机构合作,创新金融服务举措,为“一带一路”沿线重大项目投融资及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持。下一步,要继续提升服务,丰富产品,加强风险管理,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

三是发展民生金融,方便北上港人在大湾区生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首份《施政报告》中,也提出积极参与推进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推动产业多元化特别是拓展创新及科技发展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争取使大湾区成为港人优质生活圈。这是国家城市群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消费主导的客观要求,也是大湾区民众的共同愿望。有研究发现,回归20年来香港和内地跨境婚姻人口已接近100万,现时约有30万港人长期在内地工作或求学,且大多数与广东尤其是珠三角有关,2017年港人到访广东的过夜旅客高达2222.6万人次,占广东全部入境过夜旅客的六成,显示大湾区共同生活圏已经初步形成。

随着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一小时生活圈,越来越多的港人或者是在香港工作及生活的外籍人士将会到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创业、就业、上学、公干、旅行、休闲、养老、甚至定居,港人港企在大湾区的投资、消费涉及的各类跨境支付需求不断增加是可以预期的大趋势。

实际上,大湾区金融跨境支付活动已十分普遍,而且发展很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数字,2012-2016年的五年间,广东与香港金融账户跨境支付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2.2%,占全省与境外金融账户外汇收支的一半以上,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尤其是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小额跨境支付。由于实施资本管制等政策,大湾区资金流动短期内难以全面放开,但可以采取“单向先行、总额控制”等办法,尽可能为香港居民在大湾区提供金融便利。

金融便利涉及到内地和香港不同金融监管政策和法律要求,需要协商解决,逐项取得突破。大湾区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先研究出台为香港居民提供跨境金融便利化服务的方案,包括为香港居民在珠三角开户提供方便,为香港居民提供交通付费、消费支付、置业融资、医疗费跨境支付、跨境上学缴费、汇兑以及理财等便利,再由单向逐渐扩展至双向,形成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四是发展绿色金融,共建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是国家三大攻坚战之一,“两会”提出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不仅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在环保、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为全国作出表率,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根据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会议达成的协议,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例如,日本政府成立了清洁能源基金,以帮助有潜力为小区提供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新加坡亦推行绿色融资先导计划,让业主取得银行贷款,按更加绿色的标准改装房屋。中国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占领导地位。中国人民银行曾经估计,我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投资逾15千亿美元在绿色项目上,而政府只可能提供当中的15%左右,发展绿色金融乃当务之急。正因如此,近年来内地绿色债券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并将把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绩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

香港对发展金融债券也十分重视,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把推动绿色债券发展作为施政重点。香港具备独特条件在内地发展绿色债券和绿色金融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发展成为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先导者。未来可通过发行基准“绿色债券”、举办有关绿色金融及投资的全球会议、为绿色金融项目和证券设立“绿色金融标签计划”以及培育绿色金融人才等途径,打造香港成为区内首要的绿色金融中心,为建设绿色低碳湾区提供资金和融资支持。

总而言之,创新金融、丝路金融、民生金融、和绿色金融是未来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四大重点领域。粤港澳三地应该善用优势,立即行动,建立并巩固大湾区在这些方面的领先地位,进而把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金融重镇和“一带一路”的主要金融中心,共同谱写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是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高迎欣。)

(编辑:黄硕 齐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