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新径 谋未来 德阳创新改革新路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4-18 10:36:09

中国日报网4月18日电 2015年8月,中央确定在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区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德阳市作为核心区域之一和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坚持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以打造“两张名片、两个示范”为战略目标,以“9张清单”为统揽,着力推进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深化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截至2017年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52.7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5%,走出了一条改革辟新径、创新谋未来的德阳之路。

辟新径 谋未来 德阳创新改革新路径

  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厂区一隅

2017年以来,德阳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目标,落实“12345”总体思路,全力推进重大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智能制造集群化发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个通道

推动军民融合取得新突破

2017年,德阳市打通了军民融合通道。充分发挥军地科技资源优势和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加快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民参军”企业资质认定、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1+N”借资参军发展模式、军工自转等改革任务取得阶段性成绩,出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12条政策等,全市新增军工生产相关资质企业7家,总数达58家。探索形成“互联网+装备制造生产”模式,建成德阳装备制造工业云,入驻企业达3400余家,平台被列入国家工信部“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东汽成功创建国家唯一自主知识产权重型燃机长寿命高温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50MW重型燃机,填补国内核心技术空白;宏华石油开发的“新一代深海浮式钻井系统及其核心技术”等海洋油气钻采设备,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二重自主研制全球最大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为国内主要军机、民机以及波音、赛峰等提供关键部位锻件。

辟新径 谋未来 德阳创新改革新路径

  德阳城区新貌

打通了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全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推CAP14000国核示范项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企业攻关187个关键核心技术,已攻克东电ACP1000核电半速汽轮发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49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245件;与中科院、中物院、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上海交大等全国3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促成“威旭锂电水热法磷酸铁锂合成工艺”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0余项。

打通了科技与金融通道。制定《德阳市金融支持现代制造产业链实施方案》,开办“央行科票通”“央行小贷通”等业务,定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票据融资和贷款。在全省首推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建立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资金和贴息资金补偿机制。目前,德阳市完成专利质押融资1.16亿元,涉及企业30家,质押专利52件。德阳现代金融产业园建设加快,已入驻长城基金等金融机构27家,入园基金48支,规模420亿元。牵头建设天府联合股权交易中心“一带一路板”,目前挂牌企业达139家,其中我市企业80家,居全省第一位。

三个支撑

推动创新驱动迈上新台阶

2017年,德阳市夯实创新平台支撑。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合作共建“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创建联合实验室、中试基地、成果应用转化中心等平台11个,组建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个;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7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7户,全省排名均为第三。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成产学研合作平台70余个,科技创新合作实体机构3个,校企联合科研平台(实验室、研发中心)1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6个。目前,德阳与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建国际合作园区(基地)10余个。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园,建立银政企院校“五位一体”合作机制。

夯实了创新产业支撑。着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通用航空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0亿元,增长18.7%;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30户,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实施工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培育高端成长型产业,截至去年底,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总数达155家,居全省第三。

辟新径 谋未来 德阳创新改革新路径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最大的八万吨模锻压机。程果摄

夯实了创新人才支撑。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唯一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全国首个“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建立“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出台创新人才“1+3”政策,实施“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先后引进国际专家15人、两院院士16人、国内外高层次专家400余人、大国工匠3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创新“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领先的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合作,借鉴“双元制”办学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引进国际职教理念、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培养人才,已有400多人通过欧洲核电设备焊接资质认证,成为“国际工匠”。与美国、法国共建“三国六方”飞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培训国家化人才12000余人次。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中德汽车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库卡机器人学院基本建成,年培养人才规模达5000人。

三大成果

推动全创德阳展现新姿态

2017年,德阳市谋划建设了一批产业集群。设立50亿元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发展基金,做强100户龙头企业,招引50户领军企业,培育500户配套企业,加快打造4个千亿产业集群。

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方面,依托东电、东汽等企业组建燃气轮机、成套发电设备等5个产业发展联盟,重点发展核电、风电、水电、火电4大清洁高效能源装备,实现产值600亿元。

打造通用航空产业集群方面,组织明日宇航等25家企业组建通用航空产业联盟,建成3个航空产业配套基地、15个技术创新中心,实现产值300亿元。

打造油气装备产业集群方面,以四川宏华为中心建立油气钻采产业联盟,组建世界首个可燃冰开采实验室等专项科研平台6个,成功研发页岩气中深井钻机等一批关键技术,带动实现产值400亿元,进入中国500强。

打造重大装备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方面,组织凌峰航空等12家企业,与611所等20家军工院所合作,组建5大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入盟企业56家。

推动形成了一批重大的典型经验。去年,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认定方式、探索项目秘书服务新机制等4条经验通过省全创办、省级相关部门、专家组三轮筛选。军民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装备技术智能制造、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等经验总结基本完成,在民盟四川省委调研德阳形成的《关于促进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建议》上,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

落地开工了一批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项目。主动对接12家中央军工集团和中物院,落实民参军、军转民和军民创新技术资源共享重大项目10个。明日宇航机匣中心建设项目、航空航天大型复杂结构件智能数字化车间项目等14个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纳入省军民融合重点项目,目前已竣工项目2个。(图由德阳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