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重建与振兴]“川”越10年 希望,在美丽的田野上

作者:杜秀萍 刘 畅 来源:经济日报
2018-05-11 10:23:44

立夏时节的川北,山林葱郁,江水碧绿,一个个规划别致的乡村掩映其间,一幅幅恬静优美的画卷在舒展。

10年前,这份宁静被无情的灾难打破,只剩断壁残垣,一片沉寂……

10年来,凭借人们的坚强意志和团结精神,一座座新家园,又在废墟上重建!

2017年,“5·12”汶川特大地震39个重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30元,是2008年的3.1倍,年均增长13.2%。截至2017年底,这些县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384个。

“川”越10年,浴火重生。希望,在美丽的田野上。

看,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

近年来,不少地区农村劳动力呈现“逆向流动”的趋势。对于“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来说,这股潮流出现的时间更早一些。

汶川县水磨镇大岩洞村蒲琳一家为了生计,2006年去重庆打工。地震发生后,夫妻俩就萌生了返乡的念头。“想离家人更近一些。重建后,生活环境也好了很多,孩子上学更方便。”蒲琳说。

水磨镇距离地震震中映秀镇不到20公里,地震中受损严重,重建后的发展定位也从原来的“工业重镇”转变为“旅游小镇”。这里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拥有2700余亩的生态有机茶园,推动生态农旅相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1年,蒲琳一家返乡时,焕然一新的小镇已经建成,他们也顺势投入到茶产业的发展中。“先是从村民手中流转了些土地,还在景区开了店面,自种自销。”蒲琳说,随着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他们注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纳了附近4个村的村民加入,“去年收入20多万元。今年打算再开个微店”。

在什邡、绵竹、江油、安州、汶川等重灾县的乡村,类似蒲琳一家的返乡故事,10年间不断上演。灾难过后,他们想离家人更近,也倍加努力地去创造新生活,各方力量的集聚,帮助他们圆了一个又一个梦想。

闻,乡村振兴的生态原香

正如水磨镇的转变,对于重灾区来说,灾后发生巨大改变的,还有当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一路走来,记者看到震前以采矿业为主的什邡市红白镇、绵竹市清平镇等,震后都打起“生态旅游牌”。

什邡市红白镇峡马口村,定位打造什邡市“后花园”,近年来盘整旅游资源,吸引投资商入驻,鼓励村民开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初见成效。村主任陈彦贵介绍说,“村里新引入了一个公司开发旅游资源,总投资上亿元,去年开始试运营,今年下半年将正式开放”。

在峡马口村的东北方,相距170多公里的江油市贯山镇清平村也同样打起“生态牌”,吃上“旅游饭”。

清平村是一个民居错落、鱼塘散布的丘陵村落,因“稻田养鱼”远近闻名。村党支部书记魏国刚介绍,2012年3月,他们开始探索尝试稻田养鱼,实现“稻田养鱼鱼养稻,粮食增产鱼丰收”的双赢。目前,该村已建成标准化的稻田养鱼基地600亩,亩均收入比传统种植增加约4000元。同时,“稻田养鱼”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周边的游客纷至沓来。

听,乡村振兴的青春韵律

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的基层党组织队伍。在地震重灾区的一些乡村,村两委班子呈现年轻化、专业化趋势。

“85后”陈远航,曾是成都一家园林设计公司的高管,工作10多年来设计了不少精品园林项目。他始终有个情结——让“养在深闺”的家乡能被更多人所认识。丰富了经验,积累了资金,再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2016年,他酝酿许久的想法终于落地。

陈远航先是精心选址,在家乡绵阳市安州区晓坝镇齐心村村口建起翎谷濯缨民宿酒店。去年1月,他还自荐参加了村党支部竞选,并当选副书记。

今年4月,陈远航辞去高管工作,准备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他表示,要以翎谷濯缨民宿酒店为原点,吸纳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开设民宿,一起致富,享受美好生活。

据齐心村党支部书记贾垒介绍,去年换届,共有包括陈远航在内的4名“80后”进入村两委。晓坝镇镇长王晓芹告诉记者,“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因素。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群体有资源、有思路,吸引他们返乡创业,能够激发地方发展活力。地方政府应积极搭建平台,做好配套服务”。

蜿蜒的岷江、沱江、涪江,并排自北向南流过川北大地,滋养着曾遭受自然灾害的人民。在川北,一批“80后”“90后”正在家乡的热土上挥洒汗水,绽放青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杜秀萍 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