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勇毅前行的中国力量

作者:李 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05-12 12:47:48

又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10年。10年前,汶川留下刻骨铭心的创伤,无数人为之震颤、为之哭泣。而今,汶川更像是一扇自信自强的窗口,映照着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矢志复兴的新传奇。

1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直到今天,地震带来的深创剧痛依旧是许多人难以忘却的记忆。10年过去,这片曾经山河破碎的土地重获新生,中国人民不仅谱写了抗震救灾的英雄凯歌,更创造了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的历史性成就。走进今日汶川,街道整洁、道路畅通、新房林立,如果不是地震遗址的无声诉说,到访游客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残垣断壁旁生长出美丽宜居的新生活,这是彪炳人类救灾史的罕有范例,更是今日中国砥砺奋进的生动见证。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汶川映秀镇,看到1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指出:“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过渡安置、规划重建、伤残康复、孤儿孤老安置、心理援助、社会救助、灾害评估和防治等许多内容。10年来汶川、北川等地震灾区展现给世人的,不是山穷水尽的悲怆绝望,而是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顽强不屈,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全力脱贫攻坚的勇毅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满目疮痍的灾区,到欣欣向荣的热土,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这令人惊叹的变化?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有句话说得好,“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对口援建,科学规划、振兴发展的重建方略,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岂止是汶川,从4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重灾面前不低头,泰山压顶不弯腰”,到20年前抗击特大洪水筑起“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铁长城”,再到近年来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的灾后救援和重建,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一再得到验证。

防灾减灾救灾,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汶川地震10年,无论是抗震救灾的快速响应,军民融合、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救灾合力,还是灾区重建过程中实现全国范围的对口援建,都体现出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展示着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我们在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只要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就能战胜前进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北川新县城,中轴线上建有一座抗震纪念园,分为静思园、英雄园和幸福园三个区域,英雄园还有一个名字——新生广场。经历10年重建发展,我们见证了一个山河壮美的家园奇迹重生,见证了中国力量勇毅前行,我们祝福这不屈的土地山河巍然挺立、生命向阳生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