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践行“军民融合”、助力“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日前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举行。图为展出的新型无人机。
陈晓根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及第一批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扎扎实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军民融合近年来为何备受关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如何?军民融合要实现深度发展,还需破除哪些障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军民融合相关主管部门、企业及地方。
近年来,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政策接连出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为什么新时代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
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龙红山分析说,军民融合发展,就是国家按照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紧密相关性,统一富国和强军两大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合经济和国防两种实力,将有限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生产力和战斗力,做到一份投入、两份收益。“核心要义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相互促进、互通共融、相互支撑;根本目的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现阶段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谋求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龙红山表示,当前我国军民融合还面临思想认识跟不上、运行机制亟待完善、资源统筹共享不够、政策制度相对滞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他认为,惟有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才能更好地凝聚国家整体力量,形成中央、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各方协同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性发展格局。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掌握了一大批先进技术、人才和成果,其中许多都是国防科技工业迫切需要的。而国防科技工业多年积累的先进技术与成果,也已经应用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深度’意味着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防和军队建设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经济建设也能从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科技支持。”龙红山说。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还是引领国家由大到强的长远谋划。”龙红山表示,从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来看,军民融合、军民通用技术已成大势所趋,我们要缩短与世界军工强国的代差,并跑甚至领跑,必须学习先进模式,统筹配置军民两大体系资源,使经济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如何?
龙红山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重点领域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积极吸纳全社会优势资源。目前,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中,民口企业占到总数的2/3以上,其中优势民营企业占比接近一半;‘民参军’企业承担任务的领域和层次也不断拓展,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承担总体和分系统任务,一些民营企业在微小型、无人系统和微纳米等前沿关键技术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军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取得新实效。据了解,目前军工集团公司军民品产值比例基本保持在3∶7,其中军工高技术产业在民品产值中的占比逐步提升到50%以上,“四民”(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核能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持续发展,卫星导航和遥感应用、海洋工程和科考装备、网络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等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拿航天技术来说,不仅仅用于‘上天’,它早已走入人们生活,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张建恒介绍,生活中,航天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普遍。“举个例子,人们坐火车时使用的蓝色火车票,用的就是航天胶片技术研制而成的热敏磁票纸;还有铺设在海底解决世界难题的‘航天管’——双金属机械复合海管等。”据统计,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被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航天民用产值已占据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此外,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上,成效已逐步显现。“这突出体现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方面,像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核高基等项目,都是集聚了军工集团、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军地优势科研力量取得的重大成果。”龙红山告诉记者,军地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模式更加多样,在海洋、网络、空天等事关国防安全的战略新兴领域,初步实现了军民融合重点任务联合攻关;在基础科技领域,军地各方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在太赫兹、量子、激光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如何发力?
尽管军民融合近年来持续升温,但专家表示,我国军民融合尚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问题。
“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首要原因还是思想障碍和认识偏差,导致军民融合工作‘深不下去,融不起来’。此外从政策法规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影响着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龙红山表示,军民融合涉及军地部门多,利益藩篱多,事权关系复杂,存在着条块分割、军民二元分离等体制性问题,在需求生成对接、军民协同创新、规划计划衔接、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尤其在政策法规层面,顶层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法规和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领域法律缺失,部分已有的政策法规也存在衔接不够、局限性较大等问题。
“民口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想承担一些军品任务太难了。”采访中,一些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民参军”的任务渠道还不畅通,民口企业很难了解到军工企业的产品需求。有的即使有所了解,自己的技术也是军工企业迫切需要的,又面临准入难、办证难、周期长等问题。
龙红山对此表示认同。“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军工单位也很难了解到社会上的民口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双方的信息互通机制还没有在军民之间有效建立起来。”他同时表示,国防科工局已与军方协商达成一致,将进一步完善军品市场准入相关制度。“民营企业反映的重复认证、重复审查的问题,要通过军民融合的机制来解决。今后还将积极搭建军地需求对接平台,着力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工程,这些措施实现以后,会大幅提高‘民参军’的效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群力表示:“在当前形势和环境下,要探索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破解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整体的结构性调整。当前,军队作为国防力量的主体,是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的需求侧,也正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军民融合只有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完善、可持续、取得实效。”
龙红山认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内涵要求,“全要素”是指实现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各类要素在两大体系之间的共享共用和渗透兼容;“多领域”是指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经济布局、基础设施、人才、动员、维修保障以及陆、海、空、天、电等多领域的融合;“高效益”是指要实现经济建设的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未来就是要以此为目标,强化大局意识、改革创新、战略规划和法制保障,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将军民融合推向深入。”
此外,业界普遍认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首先要注重发挥国家主导作用,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各项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要领域的专项规划;其次要注重市场运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应扩大竞争性采购比重、大量引入民口的成熟技术、鼓励采用民用标准、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等。三是注重法制保障,构建军民融合法规体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建立完善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专家还建议,要加强沟通协调,避免各部门政策间存在重复或交叉问题;建立政策运行的反馈、评估机制,定期开展针对政策执行实施效果的第三方评估工作;重点完善准入和退出、财税金融、产业引导、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4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