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娜与同事在工作中。
■狄娜一家四口。
获夫家大力支持,为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及丰富自己阅历而出发
狄娜到喀什第一人民医院的援疆工作已2个多月。
从广州出发喀什时,她带上了8岁大儿子去年母亲节送自己的手工作品《太阳花》,并把这份礼物放在喀什住所的床头柜上。
这个母亲节,她与相隔5000多公里的两个儿子用手机视频连线时,1岁4个多月的小儿子,已经会奶声奶气地喊“妈妈”了。
“肯定舍不得孩子。但有需要,我义不容辞。绝不后悔。”今年37岁的狄娜在同事眼里一直是个果决的人。作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超声科主治医师,她下定决心来援疆,目标一方面是要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这里的同行,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是丰富自己工作、阅历的一次难得机会。
■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林伟吟 刘文琴
丈夫推掉自己外出与学习机会 支持她
“当时接到通知,说我符合条件,需要援疆,就给了半天时间考虑。”狄娜回忆说。
科里讨论这次援疆人选时,她与另一个同事都符合条件,但那同事的先生,目前也在外医疗支边。
狄娜为此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8岁的儿子正上二年级,1岁2个月的小儿子尚在哺乳期。去,还是不去?
与家人一番商量后,丈夫和公公、婆婆均支持她前往。
“老公也是医生,工作很忙,支持我援疆后,他把外出、学习的机会都推了。”狄娜笑说道,大儿子正上小学二年级,辅导作业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丈夫的身上。而小儿子,只能继续拜托六十多岁的公公、婆婆照管。
狄娜对小儿子抱有遗憾,原本计划给他母乳到2-3岁的,却因为这次突发的决定,最终未能完成。直至上飞机当天,孩子才中断了母乳。
实干团队
争分夺秒助提当地医技水平
“绝对不后悔。孩子会慢慢理解的。”狄娜说,此批同行24个队友,包括自己在内有7名女性,其中6人已经做了母亲。做了母亲,也有追求自己事业的需求。
由于水土不服,在喀什,狄娜一行人腹泻、失眠等都经历过。但她笑称,每个队友都像打了鸡血,一直在竭尽全力地工作。
“当地医疗水平,确实与广州有一定差距。”3月14日,狄娜等人入疆,15日便入科室报到,然后马不停蹄开展调研,发现当地科室以前的业务学习内容都来自于网络,科研几乎是零基础。她和科室两个主任商量后,决定狠抓这一部分。
青科项目评审、定科研秘书和模拟课组成员、适宜项目申报说明会和工作队会议……工作一项接一项地开展起来。“一年时间并不长,希望短时间内,能练出一个扎实创新的团队。”她说。
除了抓科研,狄娜还参与义诊、讲课、新技术教学等工作。
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创造了许多“第一”:做了喀什地区首例经腹子宫三维b超;进行了首例13周三级筛查示教;有患者需要做子宫内膜血流和子宫动脉血流检查,这两项筛查是尚处于实验阶段的子宫内膜容受性超声评价方法,刚好是她博士研究的一部分内容,立马就把检查做了。
狄娜坦言,当地卫生资源较为匮乏,开展疾病早期筛查、提升胎儿的畸形诊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等方面,需要一代代人共同努力,但自己会尽自己所能,贡献一份力量。
探亲返回喀什机上
她挺身而出救助病患
两个月一晃而过。五一假期,狄娜回广州探亲。大宝小宝热情地欢迎她,好像她从未离开过。
这个母亲节,狄娜感叹说,特别感谢同是母亲的奶奶帮忙,才能在那边安心工作。
短暂相聚后,5月7日,她又带着对孩子的不舍和思念,飞回喀什。
飞机上,还发生了一个意外急救事件,让狄娜再次感受到从医者的价值。
当天,飞机开始下降,因气流比较颠簸,几分钟后,机上广播突然呼叫医生的帮忙。
狄娜打开安全扣,摇摇晃晃走到飞机后部,原来是一位女士突然头晕眼花,检查发现她右眼巩膜有片状出血斑,脉搏细弱。
狄娜初步判断是飞机下降过程中机舱压力变化、病人血压波动引起的微血管损伤。机上条件有限,狄娜给患者做了简单穴位按压缓解不适。
从问诊到飞机着陆期间,狄娜始终坐在病人旁边,陪伴安慰她。
飞机降落后,狄娜还马上给相熟的眼科队友电话咨询,把后续需要做的检查写到患者的飞机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