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是中国的阴谋?习总说,要有也是“阳谋”
【学习小组按】
习近平4月11日集体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现任和候任理事时指出,“一带一路”不像国际上有些人所称是中国的一个阴谋,它既不是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什么中国的图谋,要有也是“阳谋”。
习近平的话意有所指。事实上,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上一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努力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实处,使“一带一路”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但为什么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借“一带一路”搞阴谋呢?这背后是怎样的一种偏见和僵化思维?
今天,小组推荐一篇文章(节选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理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视角》导论),此文提出和阐释的“再全球化”概念,相信对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在下一阶段全球化中担当的角色会有启发。
冷战终结意味着全球化时代真正到来。某种意义上,冷战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全球范围的不同观念与权力的博弈过程。全球秩序是一个不断重构与演进的进程,而冷战对于人类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而言无疑如平静海面掀起的一阵巨浪,当浪潮褪去才发现这仅仅是一个片段性的插曲,人类历史的大趋势依然是全球化。
冷战后,被继承的“他者”视角
冷战期间中国与全球秩序的关系是一个“回归常态”的过程,即从一个挑战二战后由西方主导全球秩序的所谓“修正主义”国家重新回归到遵循势力均衡原则的现实主义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冷战对抗造成的二元分离思维,在冷战之后被西方观察者所承继下来。在他们看来,冷战后崛起的中国与全球秩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国重新纳入到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秩序中。他们看中国的时候,带有一种傲慢的心态:“你必须表现很好,这样才能有资格成为现有国际秩序的一员。”
这种将中国视为对立于现有秩序的“他者”的二元视角,不仅带着浓厚的西方中心的色彩,也与全球秩序演进的实践相脱节。
将中国视为现有秩序之外的“他者”就难以解释中国崛起与全球化之间的互惠关系,更难以理解中国为何致力于维护现有秩序的合法性,为何在西方大国普遍推卸全球责任之际,中国却高举新一轮全球化的大旗。
因此,当西方决策者、学者用所谓自由秩序的概念审视现存国际秩序时,中国似乎是一个塌陷的“黑洞”,是一个需要教化与改变的“他者”,这种思维显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会加剧彼此间的不信任。
4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省博鳌国宾馆集体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现任和候任理事。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美国主导的“世界列车”驶向歧途
当超级大国美国为国内外治理难题焦头烂额之际,中国以奋发有为的自信姿态对国际秩序改革也提出了系统的新思路。但全球秩序已经走向了歧路,这肇始于2008年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方面暴露了旧有全球秩序的短板与弊病,另一方面却也催生出新的修复力量。
随着唐纳德.特朗普当选为美国第45任总统,霸权国加速了抛弃全球责任的速度,“美国第一”的价值观隐含着反对全球化的意识与战略。面对失序的国际秩序与内卷化的霸权国,中国积极承担一个崛起国应有的建设性角色,但是中国并不寻求破坏或脱离现有的国际制度安排,而是将自己融入到现有的国际体系中发挥自己的独特影响力。
这种独特影响力,犹如中国尽管坐在副驾驶位置,但是已经发现了他们共乘的汽车已经出现严重功能性障碍,于是通过协商告诉手握方向盘的驾驶员,他有能力也有决心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汽车将行至远方,共同实现两者的利益诉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新兴经济体,长期以来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受益者,然而,那些曾经助推全球化的霸权国,如今内外交困,俨然成了一个“疲惫的巨人”,甚至开始破坏自己曾经建立的全球秩序。面对这样戏剧化的历史转型,中国作为最具潜力的崛起大国,对这些问题必须给出自己的回答。
中国方案下的再全球化
“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的包容性再全球化,让全球化红利在地化,增加普通民众的获得感,更是打破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之间隔阂。
中国之所以主张全球化的共同参与,正是因为即有全球秩序的二元化、集团化、碎片化,使得表面自由的国际秩序被少数国家操纵,甚至全球金融走势由华尔街一手操纵。中国作为一个从旧有全球化进程内部孵化出的新兴力量,有责任去充当修补、升级当前的全球结构。
当中国这个大块头一旦运作起来,以前的全球化就必须扩容,以前的单一发动机,现在接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动机,从单核驱动变为“双核驱动”。一旦完成扩容完成,全球化的效能将得到质的提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再全球化”。
中国古语常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融入全球化三十余年,以西方并不欣赏的渐进式转轨方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一个国家与地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实现了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崛起。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从来没有采取单边行动改变国际格局,中国对国际秩序的任何倡议与构想都强调建立“伙伴关系”,一起参与,共同应对。从国际经济与金融组织架构(“亚投行”、“金砖银行”、“一带一路”倡议、“博鳌亚洲论坛”),到地区安全治理格局(“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香山论坛”),再到文化心理层次的共享理念(“亚洲新安全观”、“命运共同体”等)建设,中国开始建设性提出全球性改革方案。
根据英国学者尚塔努·密特拉估算,到2020年“一带一路”项目将惠及全球63%的人口,并将为全球GDP贡献2.1万亿美元。通过释放中国崛起红利,再全球化实现了多重利益的包容与共赢。
(本文节选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理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视角》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