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北京夫妻的“南疆青春”

作者:刘一鸣 来源:天山网原创
2018-06-05 20:40:20

引言:当援疆、支教两项工作与60后“夫妻档”搭配,神圣的使命感中又多了份“青春”奋斗的气息。一位是耿直率真的农业专家,一位是温暖乐观的幼儿园教师,为了各自的“育苗”事业,从北京来到万里之外的和田,在这片土地,他们像所有援疆干部一样,尽己所能,利用专业知识与特长,为新疆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和田,夫妻俩有付出,更有收获。采访中,张锐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别人总以为我们来援疆只是一味付出,其实我们在这片土地收获更多。”为了棚中苗,园中“苗”的茁壮成长,夫妻俩付出辛劳和爱心。而这片土地回馈给他们的,是农民幸福的笑脸,纯真的“亲情”和民族团结大爱。

60后北京夫妻的“南疆青春”

  张锐在大棚中查看西红柿的生长情况。

天山网讯(记者刘一鸣摄影报道)金丝框眼镜架在鼻梁,笔挺的衣服偶尔挂着几道尘印,脚上的皮鞋浮着层沙土,黝黑的皮肤是阳光馈赠给张锐的礼物。他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果树专家,是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规划发展部副部长、和田地区林业局副局长。

“为什么是我?”2016年12月初,站在院党委书记办公室的张锐不解问道。那时的他,父亲刚刚去世一周,面对突然到来的援疆任务,张锐犹豫着。原则上,应选派55周岁以下干部援疆,那一年,张锐56岁。

“和田地区真的需要一位农业专家”这句话,让军人家庭出身并有着20年党龄的张锐无法抗拒。2017年春节之时,他告别家人,来到万里之外的新疆和田。

“到和田才发现,我来对了,也来晚了。”2018年5月19日,蹲在大棚中观察沙漠四翅滨藜长势的张锐说。

在沙海中建起一座农业“城堡”

和田地区罕见的连日大雨,没能抑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飞沙。蒙蒙黄色中,“新疆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盘卧在沙海边缘,这是北京市援建和田的第一座综合农业园区。

这也是张锐内心骄傲的“绿色城堡”。

“这是我援疆时光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张锐介绍,这座占地1100亩,有着138座现代化设施农业大棚的园区,凝聚着他和“援友”的心血。大棚中的草莓、芦笋、甜瓜、饲料玉米和鲜食玉米等30余个新品种,像惹人怜爱的孩子,享受着张锐无时无刻的关注与关怀。

所以,当看见张锐独自一人戴着口罩、骑着三轮摩托在园内查看大棚种植情况的场景时,农户们早已习以为常。

沙漠戈壁面积大,人均耕地少,常年风沙天气……这些制约和田当地农业发展的桎梏,在张锐眼中并非“大事”。

“阳光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长且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冬季几乎没有阴天。”每每说到和田独特的自然条件,张锐眼中总充满兴奋与希望。

20年援疆首次建设综合农业园区的机会让张锐赶上了,作为项目负责人,要让和田拥有一支常年不走、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队伍,这是张锐内心涌动的想法。

园区规划期间,张锐熬了不少夜,看过不少报告,最终他在全国精选出9个农业专家团队,引进30个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农业项目,同时筛选出和田本地12家有实力的农业种植企业,一一结对入住园区,每个种植项目都有一个顶尖的专家团队进行指导。

根据园区规划,今年下半年每家入驻企业和合作社都要递交在和田当地的推广计划。

“企业和合作社在园区里学了技术,要在园区外大面积推广,引导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种植,协助农户销售,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张锐说。

一把椰糠一捧沙 荒漠开出“绿洲果”

手中握着一把沙,细细地捻着。“这虽是细沙,但有机质含量只有近0.1%,它不保水,不保肥。”张锐说完,手中沙也扬去。

拥有一座农业城堡,如何在荒漠中培植出“绿洲果”。张锐与园区内的入驻企业耗费不少心思,最终摸索出一套名为“改土培肥”的农业高产模式。

“‘改土培肥’的关键点就是我身后的椰糠。”张锐抓起身后的一把棕黑色物质说:“就是它了。”张锐介绍,椰糠是椰子的壳经过特殊处理后形成的,它虽然不含营养,但却是一种保水力超强的物质。它能最大限度地吸足水分,在没有水的状态下,再慢慢向外散。

握着这把“黑色秘密”,张锐继续介绍,虽然目前椰糠花费的成本较大,但与锯末相比,它在10年时间里,都不会被分解,并可以一直发挥功效。

至此,在荒漠中培植出“绿洲果”的秘密被揭开:50%的沙+25%的椰糠+25%羊粪=创造农业的高产。

“现在在园区中,不管种什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帮农户免费把土改了。”张锐说,在他眼中,无论是茫茫戈壁还是海滩都可以发展农业,因为种植业已经不再受到土地土壤土质的限制。

技术有了新突破,张锐心中还一直有个期待。

“海南的椰子含盐量较高,所以现在我们使用的椰糠来自印度,得通过轮船运至广州,再汽运至和田,经过综合改造,一亩地‘改土培肥’的成本是8000余元。”张锐说,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瓜达尔港开通后,通过铁路运输至和田,‘改土’成本将下降到1亩2000元。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有限的资金,让更多农户的农业产量翻翻,从而带动大家致富增收。”说到这儿,张锐的声音不知不觉上扬了一个度。

种好棚中“苗” 育好园中“苗”

当小三班教室的门打开,3岁的热依曼·阿不来提探出小脑袋,看“奶奶”站在门外,她冲出教室,撞进“奶奶”怀中,小手搂着脖子再没撒开。

热依曼的“奶奶”叫郝王红,是张锐的妻子,也是园内年纪最大的一位幼师。2017年7月,退休后的郝王红到和田探亲。在张锐鼓励下,她应聘来到北京援建的京都幼儿园支教。

“热依曼是幼儿园里最黏郝姨的孩子。”看到这一幕,幼儿园园长王晶说,不光是热依曼,园中师生都对郝姨有着特别的“依赖”。

王晶介绍,幼儿园在2017年9月开园时,遇到过不少困难,正是有了“郝姨”、“张叔”和北京援疆指挥部的帮助,现在幼儿园的路越走越顺。

开园初期,园内图书储备不足,当王晶提出组织园内孩子从自己家中带来一些书籍时,郝姨却有不同意见。

“孩子需要的是专业、正规的绘本阅读书籍,但自己家中的书多是零碎的,不够系统。”郝王红说。

当天的讨论并无结果,但郝王红却将这事放在心上。

两星期后,幼儿园收到了100余本来自北京的绘本阅读书籍。

“后来才知道是郝姨和张叔将幼儿园情况反映给北京援疆指挥部,经他们沟通协调,这100多本书是北京的农业专家为幼儿园捐的。”王晶说着,红了眼眶:“这样的事还有很多,遇到困难,我第一个想到的总是‘郝姨’。”

在王晶为记者讲述的时间里,郝王红带着孩子们背诵了《三字经》,做了游戏,练习了《中国功夫》,楼上楼下不知跑了多少趟,脖颈后的头发已被汗水浸湿。

此时,看见“奶奶”回来,热依曼再次投进她的怀抱。郝王红脸上挂着笑,一只手抱着热依曼,另一只手从口袋中掏出纸巾,擦拭着脖颈后的汗水。  

60后北京夫妻的“南疆青春”

  张锐戴着口罩,冒着风沙,骑着三轮摩托查看大棚情况。

60后北京夫妻的“南疆青春”

张锐手中握着一把椰糠和一捧沙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就是在沙漠种出绿果的“秘方”。

60后北京夫妻的“南疆青春”

  热依曼一看见“郝奶奶”,便奔跑过来,“撞”进奶奶怀中。

60后北京夫妻的“南疆青春”

  郝王红在带着孩子们练习《中国功夫》。

60后北京夫妻的“南疆青春”

  郝王红在幼儿园,每天重复最多的动作就是俯下身子拥抱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