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绽放时代魅力 艺术名家共聚金爵论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6-24 16:58:56

传统戏曲绽放时代魅力 艺术名家共聚金爵论坛

电影进入中国之初,便与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百多年来,广大戏曲工作者和电影工作者用影像记录了珍贵的时代资料,也探索着这两种艺术的融合发展。近日,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东方之韵·梨园光影”金爵论坛,来自戏剧界、电影界、文学界的专家和艺术家们齐聚一堂,探讨了戏曲艺术如何在新时代创造性、创新性地实现从舞台到大银幕的跨界传播。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人笑,台下万人欢”,这是戏曲的功力和魅力。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戏曲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独有的艺术类型。近两年来,一批优秀戏曲电影涌现出来,其中,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越剧电影《西厢记》、昆曲电影《景阳钟》都相继引用了3D以及全景声技术,在大银幕上撑起了视听立体的广阔“戏台”,使戏曲电影更具观赏性,吸引了新老观众和广大戏迷,也引起文艺界内外的普遍关注。

从数十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出发,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认为,戏曲和电影主要的矛盾应该是虚实问题,他说:“电影还原真实,戏曲是虚拟写意,不是有个词,叫‘对立统一’吗?我觉得戏曲电影是能够达到虚实统一的。”在他看来,随着技术发展,如今的戏曲电影已经越做越精致,超越了记录影像的单一作用,而是把“唱念做打”表现得更为生动。与尚长荣合作3D版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的“老搭档”、京剧表演艺术家言兴朋表示,戏曲人应担当起艺术传承的责任,师承传统,融汇创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近、了解传统戏曲的隽永与美。

多位戏曲艺术家都从不同视角提出:当下的戏曲电影,对戏曲演员的表演、台本的编排都有了全新的要求。袁派传人、上海越剧院当家花旦方亚芬表示,在表现手法上,越剧学习了话剧的写实,学习了昆曲的写意,而在拍摄了越剧电影《西厢记》之后,她意识到戏曲演员还要学习一些影视表演。

昆曲演员黎安为了拍昆曲电影《景阳钟》,也把自己“折腾了一遍”。在他看来,面对电影镜头需要更加“集中”的表演,“不仅是一种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还要把人物内心真实地通过镜头展现出来。”上海昆剧团年轻导演沈矿,讲述了自己在《景阳钟》的拍摄过程中寻求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原本时长两个多小时的舞台版,被压缩到了1个半小时左右的电影版,并且在很多方面都针对电影的特点进行了重新创造。”

坚持艺术创新,市场潜力很大

在戏曲电影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是继《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国家一级导演滕俊杰又有了新的突破。在滕俊杰看来,中国戏曲是文化的富矿,即使在当代,也有其现实意义和传播价值。而利用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不仅仅是让戏曲影像化,更是让戏曲的视听体验更上一层楼。除了3D全景声,滕俊杰的下一个作品还尝试了8K高清技术,“在保证戏曲电影的艺术、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要注入商业竞争力和科技价值。”导演胡雪桦对3D电影的呈现方式抱有很高期望,他认为戏曲电影3D化可发展的市场潜力很大。

戏曲电影既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戏曲艺术的原汁原味,又可充分借助现代电影的丰富艺术手段和巨大影响力,通过更快、更广、量产的传播方式,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谷好好说,3D电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轻装上阵”地走出去,一张碟片就可以实现在海外的传播。滕俊杰也表示,戏曲电影以西方观众熟悉的艺术语境呈现东方艺术之美,便于他们的理解和欣赏;另外,戏曲电影可以重复放映,也有利于成本的回收。

做出码头效应,从资料库走向大银幕

上海在戏曲电影的艺术尝试和制作质量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设立了“戏曲电影”展映单元,在电影节期间,举办了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的世界首映,以及修复版越剧电影《红楼梦》、首部3D昆剧电影《景阳钟》、首部3D越剧电影《西厢记》的放映活动。沪剧电影《雷雨》,也在电影节期间正式开机。

上海越剧院副院长、《西厢记》主演钱惠丽表示:“戏曲电影受众的覆盖面远远超过剧场,除了传承,还有一定的普及意义。”昆曲艺术家蔡正仁表示,非常期待自己拍摄的三部戏曲电影上映,这次在电影节看到戏曲电影获得专业平台和市场重视,也预示着戏曲电影有机会占据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席之地”。

在论坛上,编剧王小鹰建议上海能够设立专门的影剧院,以放映戏曲电影。据悉,各个剧团正在电影推广和放映上,制定进一步的市场规划。谷好好表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已与上海电影博物馆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建立戏曲电影放映基地。今后还会把戏曲电影送到学校、社区、乡村,让更多观众以各种形式看到艺术家们的表演,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呈现。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