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人民日报。郭祥制图。
前5月数据显示,我国新产业不断壮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带动引领作用增强,迈向高质量发展起步良好。(6月27日《人民日报》)
时间飞逝,2018年转眼间已近年中。时间过半,中国经济表现怎样,是这个时间节点的热点话题。如同没有人不关心家庭收入那样,也没有人不关心国家经济的走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个逻辑,正是人们十分关注中国经济“中考”成绩单的缘由。
尽管中国经济的“中考”成绩单尚未公布,但从前5月的运行数据,已经可以对2018上半年中国经济基本面作出预判。用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6月26日发表署名文章中的话说,就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协调性增强,转型升级成效突出,新动能茁壮成长,质量效益持续改善,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迈向高质量发展起步良好。”无疑,这个基本面,让人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喜悦与信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高,“含金量”越来越足,也就十分清晰了。
——企业效益继续改善。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4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8%,营业利润增长8.4%。企业效益是宏观经济的有力支撑,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1—5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650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76810亿元,增长15.8%,加快5.2个百分点。主要收入项目——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均有增长。企业效益改善,进出口增长较快,就能为财政收入增长夯实基础。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继续快于人均GDP增速。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个百分点,继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这说明我国就业形势向好,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那么,上半年中国经济,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新主体、新成果不断涌现:“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催生出一大批市场主体,这些新主体日益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低碳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促进新产品大量增加。其中1—5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5.8%,工业机器人增长33.7%,智能电视增长23.2%。三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无论是全国网上零售额,还是完成快递业务量,都在快速增长,电子商务平台收入增长,更是多达4成以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亮丽的“中考”成绩,是在投资增速放缓的实际情况下取得的。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看作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和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回落,不但没有减弱经济增长动力,反而显示出蓬蓬勃勃的可喜态势,这恰好说明中国转型升级成效突出,质量效益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起步良好。
我国经济“中考”成绩亮丽,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科学驾驭中国经济全局。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中央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的要求,着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使潜在风险隐患增长势头得到遏制,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持续整顿规范,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扎实推进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则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则与“三去一降一补”宏观决策促使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关系密切。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分拣机器人、无人机配售、面部识别支付等新技术崭露头角,“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入融合,网络购物、平台经济等新业态高速增长,直播教学、远程医疗等新模式悄然兴起……无疑,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新产业蓬勃兴起,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巨大,为我国经济颜值注入活力、打亮色彩,成了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