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哲学阐释中国道路

作者:毛卫平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18-07-12 19:29:3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因此,要在思想上深刻理解、行动中自觉落实,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加以把握。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谐哲学基本特征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运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两种含义,并与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相对应;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地把“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作为和谐定义的基本内容。懂得和谐哲学的这些含义,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而且可以启发我们进一步理解通过增强“四个意识”加强党的团结和力量,以及用像石榴子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来形容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等许多相关的现象。

关于底线思维。底线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度”的概念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适度是统一体得以存在的条件,界限就是底线。对待底线,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基本的态度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突破底线,这是谋求根本改变事物、以破坏旧的统一体为己任的斗争哲学的方法;另一种与此相反,是坚守底线。它是以维护、完善、巩固统一体为己任的和谐哲学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底线思维”,主要服务于治国理政、实现长治久安的需要,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对底线要心怀敬畏、防止犯颠覆性的错误、对于国家主权及法纪的底线不可逾越、对敢于超越底线的行为“零容忍”,展开坚决斗争、政策要托底、要居安思危做好工作等。

关于伟大斗争。矛盾的斗争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不无表述,但却往往被抹杀或忽视。因而,造成许多误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讲和谐与讲斗争并不是互相排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都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的相对性表现在,无论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还是相互转化,都是有条件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量变状态;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便处于显著变化的质变状态。斗争的绝对性表现在,无论是在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质变状态还是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量变状态,都存在着斗争性。所谓和谐,是指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其斗争性也是绝不能忽视的。我们清楚地看到,对破坏和谐的现象不展开坚决的斗争,就没有和谐可言。过去我们想得多、干得多的是革命斗争,今天如何为实现和谐而斗争,是一个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在这场新的斗争中,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关于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吸取时代精神,创造性地改造传统文化,继承并有力地推进了科学发展观。列宁曾指出,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任何其他关于发展的原理、进化的原理的说法,都是片面的、内容贫乏的”。因为他们忽略了“飞跃、剧变、革命”,忽略了“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重视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忽略甚至排斥质变。马克思主义超越前人,其发展观包含并突出了“飞跃、剧变、革命”“渐进过程的中断”即质变的意义,从而为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也可能因此而弱化对和平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研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虽然包含、但却比较薄弱的部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发展观,则大大强化了这一薄弱环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科学发展观不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进展。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则是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完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中国道路的思想结晶,只有以其中所蕴含的这种当代中国哲学阐释中国道路,才能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