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7月6日挑起对华贸易战,至今20多天。在这一阶段,中美进行了340亿美元量级的交锋,双方互有攻防,各自得失有待进一步评估。但显然,在华盛顿的贸易霸凌面前,中国没有屈服,并让华盛顿切身感受到中国决不会在高压下屈服的坚定意志。
按照美方的规划,8月份,白宫将决定是否对160亿美元价值的中国产品加征关税;8月底,白宫还要决定是否执行此前公布的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白宫做何选择,直接决定着中美贸易战是走向理性缓和,还是恶性的紧张升级。中方对此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和准备,但“球”无疑在美方。
华盛顿却非说“球在中国一方”。
就拿足球做个比喻吧。美国的关税大棒,相当于在球场上不踢球却故意朝着对方球员身上踢;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就相当于在禁区内手球。这些都是该被红牌罚下的严重犯规动作,但美国直接把裁判轰下场,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起了裁判员。这不仅是砸场子,也是砸了整个项目。
在中美贸易交锋期间,华盛顿的确放出过几次信号,表示“随时做好谈判准备”,试图把球踢到中国这边。它这么说,第一当然是为了推卸责任。美国的贸易讹诈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尽可能将责任推给中国,可缓解它一意孤行的外部压力。
其次也出于国内舆论的需要。美国内部对贸易战的看法也是高度分裂的。随着贸易战的持续和升级,必然有更多的人、企业和产业利益直接受损,反对的声音必将更大。如何做这部分人的工作,是白宫面临的日益艰巨的任务。
有学者认为,这还是华盛顿心虚的表现。它其实知道自己不占理,当发现自己低估了中国反制的决心和力量之后,更是对“打赢”这场贸易战失去底气,因此开始为将来的历史责任认定做舆论铺垫。这种看法不易求证,可作为观察华盛顿言行的一个补充性角度。
实际上,华盛顿从一开始就是“强盗的行为”和“流氓的逻辑”配合运用。它挥舞关税大棒是典型的“强盗行为”,而同时用“流氓的逻辑”将这种行为合理化、正义化。美国拥有强大的话语能力,“强词”往往“夺理”。这一次算得上是美国最“寡助”的时候,但也要看到,华盛顿还是忽悠住了一些人,这其中包括一些中国人。
但事实不以“强词”为转移。中美不是没有谈判过。在7月6日之前,中美进行了数个回合的谈判,并一度达成共识。当国际社会以为中美贸易战熄火的时候,华盛顿再次撕毁已经达成的协议,出尔反尔,最终挑起了贸易战,并无所顾忌地推着它快速升级。
整个过程中,中国一直在真诚地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而美方却言而无信,得寸进尺。当美方将自己在中国社会的公信力摧毁之后,贸易谈判也就失去了前提。
转眼就是8月。华盛顿的王炸都已亮了出来,它会不会在8月打出来,还是不打出来,中国都会给予应有的回应。怎么打这副牌,怎么踢这个球,纠结的是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