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对英烈的诋毁

作者:杨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8-08-10 09:26:08

作者:杨军(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段时间以来,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形象的错误思潮和丑恶行径时有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引起各界普遍反对和谴责。从目前来看,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形象的手法主要有:以“探寻、还原真相”为名,质疑英烈牺牲、奉献行为的真实性。这种手法或是无视英烈勇为的特定情境,利用所谓“科学”推论英烈行为的“虚假”,或是以“发现”新的史料为由颠覆已有结论。直接诋毁英烈的人格、品德,贬损英烈形象。以调侃、戏谑的方式评说英烈所历经的痛苦与艰辛、所表现的真诚与执着。在文学影视作品中,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对英烈命运的讲述,要么以“张扬人性”的名义塞给英烈“风花雪月”,要么隐喻英烈或者学习英烈的人“受到愚弄”。

这些手法显示出以下特点:其一,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空间,特别是网络空间。诋毁英烈的观点大多是在网络中发酵。其二,贴合大众日常消遣娱乐、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习惯,把微博、微信、视频音频、表情包、段子等作为表达、传播的工具。其三,不断设置话题,保持诋毁英烈的热度,吸引大众关注、参与。这种向日常生活的转向,使历史虚无主义在诋毁英烈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迷惑性,试图在进一步打造“远离崇高”“质疑主流”“消费历史”的社会心理,造成“历史可以任性评说”“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历史认知中制造出所谓的“民情民意”。

历史虚无主义对英烈形象的诋毁,主要包含以下现实意图。

否定党史国史军史。英烈大多来自普通百姓,他们的人生与我们党带领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历程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期盼,他们的事迹承载着深刻的民族历史记忆,是党史国史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否定英烈的事迹,诋毁英烈的形象,也就是在通过摧毁个体的真实性而达到对党史国史军史整体虚无的目的。

消解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英雄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冲锋陷阵、蹈死不顾,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勤奋工作、无私奉献,都是因为有对美好社会的坚定信念、有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他们用忠诚、气节、坚韧、无私、勇敢等诠释着对国与家、义与利、人与己的理解,展现了高尚的价值追求,构筑起时代的精神高地,能够带给人们以力量和希望。诋毁英烈者以阴暗、恶毒、自私的心胸度量英烈的境界,以狭隘、谬妄、无稽的观点解释英烈的壮举,抽空英烈内涵的精神价值,矮化、丑化、污名化英烈形象,就使英烈所彰显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优秀品德丧失了本体依托。

表达特定政治诉求。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崇尚英烈、捍卫英烈、学习英烈、关爱英烈家属,把英烈当作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用英烈的事迹和精神教育、激励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到烈士纪念日的确定,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向雷锋同志学习”等题词到英雄烈士保护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都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对英烈的崇高敬意和对英烈精神的弘扬倡导。在这样的条件下,诋毁英烈,其矛头所指不单是英烈,实际上却是在攻击尊重英烈的人和组织。

英烈,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无数英烈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在中华大地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在人民心中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英烈的业绩可歌可泣,英烈的精神历久弥新。英烈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开创精神将凝聚共识、激发动力、支撑意志;英烈的信仰、情怀和品德将滋养心灵、引导构建生活意义和价值方向。因此,绝不能放任历史虚无主义对英烈的诋毁。

坚持唯物史观在认识历史方面的指导地位,抵制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形象的做法。正如有学者指出,在多种批判性资源中,唯物史观对解构英雄的克服最为有力。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以多种方式在全社会普遍宣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帮助大众树立对待英烈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的特点和手法,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捍卫英烈形象。不仅要依照英雄烈士保护法,维护英烈的尊严和合法权益,在烈士纪念日等举行仪式昭示对英烈的敬仰,推动文学艺术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讴歌英烈,还需要探索更丰满、更真实的展现英烈形象的方式;需要在网络空间主动设置议题、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需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以贴近大众的姿态,进入大众日常生活,进而实现对大众心理和观念的有效引领。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0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