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成就“新疆第一村”

作者:李春霞 来源:新疆日报
2018-08-16 09:34:45

【开栏语】改革开放40年,风雷激荡,岁月峥嵘,有哪些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为人先?有哪些事镌刻着改革开放的印记?有着悠久历史的《新疆日报》,忠实记录着40年来新疆改革开放迈出的每一个脚步,见证着改革开放给新疆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从今天起,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风云录”“新疆日报见证”栏目,从本报过去40年的报道中,精心选取在改革开放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或举措,讲述改革者以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魄力,破除重重阻力,将改革推向深入的生动故事。

改革开放成就“新疆第一村”

新疆日报讯(记者李春霞报道)“临别时,宋汉良、铁木尔·达瓦买提分别题词:‘新疆第一村。祝贺八家户村兴办乡镇企业成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振兴新疆作出新的贡献’。”

这是1992年1月29日《新疆日报》一版刊发的《每逢佳节情更切——自治区党政领导春节前夕慰问见闻》一文中“晨访‘新疆第一村’”的部分内容。“新疆第一村”,即原来的乌鲁木齐县二工乡八家户村。40年来,这个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部的城边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成为我区农村改革先锋。

“住破房,睡土炕,锅里白水煮菜帮,土豆窝头半年粮。”这是改革开放前八家户村的真实写照。那时候,全村点的是煤油灯,喝的是土井水,走的是小土路,始终没有摆脱贫困的生活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八家户。1978年,当时的生产队会计何占山辞了职,带领8个人,靠着一辆手拉车,办起了综合厂(其实是搞建筑)。“刚起步时很难,我领着大家组成建筑队,包工盖房。筛沙子、搬石头、扛楼板、上房梁,一天下来,精疲力尽。”6月20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何占山记忆犹新。

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的上世纪80年代,何占山靠着敢闯敢干的拼劲,依托八家户村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从投资少、见效快的建材行业入手,领着村民们办起了轧钢厂、石膏板厂、水泥厂、预制厂等10多个配套企业,使全村经济在短短几年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985年,八家户村在自治区首创村工农业产值超千万元、人均收入超千元的奇迹。1987年4月24日,《新疆日报》刊发《八家户村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大方向依靠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壮大集体经济》一文,文中写道:“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345元,已没有一家贫困户。”此时的八家户村,呈现出一派全村群众共同富裕的喜人景象。

此时,何占山已是声名远扬的“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经常去全国各地学习先进经验,见多识广的他对改革开放有了更深的理解。在1987年10月13日《新疆日报》刊发的《何占山的新思考》一文中写道:“说起八家户村的发展,何占山说,我们要不断地改革,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想办法发展什么。”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辛酸也有坎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八家户村办企业倒闭了好几个,经济损失150万元。办企业的艰辛滋味让领头人何占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1989年12月7日《新疆日报》刊发的《何占山和他的“造山”运动》一文中写道:“借才生财,借知识分子致富,成为何占山的一个战略思想。”于是,聘请来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兼职的“星期天工程师”,都被何占山奉为“财神”,委以重任,当顾问、厂长、副厂长、会计等。有了人才,新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办了起来,村里68%的劳动力进了工厂做工,还从城里招收待业青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尝到改革甜头的八家户村人眼光更远,探索出一条开拓市场的新路子——“借船出海”。1989年,八家户毛巾厂与当时我区最大的一家针纺织中外合资企业——新南针纺织有限公司联营,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而且逐步由内销转为外销,增加了外汇收入。1991年12月29日《新疆日报》刊发《八家户为何久兴不衰》一文,文中写道:“工厂过去愁的是产品卖不掉,现在愁的是忙都忙不过来。”

八家户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紧抓机遇,思路更广,发展步伐更快。到1992年底,八家户村已发展了20个集体企业、两家合资企业,成为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亿元村,人均收入3000元。1992年12月24日,《新疆日报》刊发《八家户成为“大家户”新闻会开成喜庆会》一文,文中写道:“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夸奖今日的八家户实际上已发展成各业兴旺、家大业大的‘大家户’”“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栗寿山也给了以何占山为代表的八家户的农民企业家们很高的评价,称八家户是‘新疆第一个小康村’”。这一年,头顶诸多荣誉的何占山,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四大。

八家户村村民的生活也芝麻开花节节高。1993年全村销售总收入2.24亿元,人均收入3500元;1994年全村销售总收入3.5亿元,人均收入4000元;到了1998年,全村总产值6.13亿元,人均收入6130元。八家户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勇前行,一年一个台阶,创造了独有的“八家户样本”。

1999年,自治区专门组织调查组,对八家户村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调研,并于6月6日在《新疆日报》一版头题位置刊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文明——“新疆第一村”八家户村调查》一文,文中称:“如今的八家户,农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已普及。50%的人家住上了漂亮的楼房,5%的人家买了小汽车,三分之一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家家都有一笔数量可观的存款。”

对此,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曾多次采访报道八家户村的本报记者张创道回忆说:“八家户村刚开始都是小平房,没几年,一栋栋楼房就立了起来。‘大哥大’刚上市,八家户就有不少人拥有了。”

实行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台商合资建立了新疆八家户铝型材有限公司,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对八家户钢管厂这家村里经济效益最好的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八家户村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改革中求发展,实现新的突破。2000年6月20日《新疆日报》刊发的《“新疆第一村”市场争雄》一文写道:“改制后成立的八家户冷弯制管有限公司,仅一年利税就比改制前增长40%。”

对此,在2000年7月1日《新疆日报》刊发的《大力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一文中写道:“何占山表示,作为‘新疆第一村’的党总支书记,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的不断改变,带领农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大力发展经济。”

2003年,随着“撤村建居”的推进,八家户村民被分置到5个社区,八家户村办企业或被企业兼并,或被股东购买。用何占山的话说,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受八家户村多年办企业的影响,“撤村建居”后,依然有不少八家户人选择了自主创业或开办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继续搏击前行。

时光如流。如今,在原八家户村的村址上,是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近日,记者在乌鲁木齐市银川路的一栋高层住宅里见到了73岁高龄的何占山,这位经历、参与、见证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抚摸着一块块镌刻着昔日功勋的奖章,回忆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无限感慨地说:“没有改革开放,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