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尊重医生的社会才是“健康”的

作者:社论 来源:新京报
2018-08-19 10:23:19

医师节:尊重医生的社会才是“健康”的

■ 社论

尊重医生,本质也是尊重权利和生命。

今天是首个“中国医师节”。杏林耕耘,不辞辛劳,在此向所有的医师道一声——“节日快乐”。

医师节是继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后第四个行业性节日。行业性节日通常有着双重内涵:一是唤起职业群体内向的价值凝聚与职业反思;二是象征着全社会对某个职业群体的关怀与致敬,对应的是社会认可与权利保障。

就现实看,随着破除“以药养医”的改革持续深化,掣肘医德涵养的重要因素逐渐消除。相对而言,借助节日来强化医师群体的自我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同,更为紧迫。

在某医疗媒体上,很多医生在医师节将至之际发出了五点呼吁:让暴力伤医少一些;让医师钱包鼓一些;度假休息多一些;工作压力轻一些;社会尊重高一些。这五点呼吁切中了医师群体的现实痛点,也需要更充分的权利满足与之呼应。其点题关键词,就在于“尊重”二字。

尊重医生,本质也是尊重权利和生命。医师是个神圣职业,其职责是救死扶伤,所以社会也在“白衣天使”“医者仁心”等褒扬性字眼中,对他们赋予了很高的角色期待。而尊重他们,让他们能更安心地投入到救人中去,从小了说,能护卫更多的生命;从大了说,则关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与此同时,医师也是人而非机器,也需要休息和安全感,尊重他们关系到具体个体权利的保障。

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常被“突发阑尾炎强忍剧痛4小时 医生坚持为患者做完手术”、“孕妇医生坚守岗位相视一笑成‘网红’”之类的新闻感动,但无论是“怀孕6个月女医生连做两台手术后席地而眠”、“80后医生连轴转72小时累晕在ICU”等折射的现实,还是伤医事件的时有发生,都暴露出了医师群体所处境遇的尴尬。

而要改善医师处境,就该落脚于几点:让医患关系“和”一些,让执业环境“安”一点,让医生待遇“好”一些。这说易行难,毕竟现实很复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公共医疗资源和软硬件水平都有巨大进步,但医生整体上仍处于不饱和状态。可在职业尊严被安全感欠缺、高工作强度等削弱过后,“部分知名大学近年来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数连续两年垫底”等情况,又加剧了“医生苦累-人手不足”的恶性循环。

然而,再复杂也得去着力改善:在医药分开的情况下建立合理薪酬激励机制和完善多点执业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第三方调解或纠纷处理机制,仍需不断深入推进。

从社会层面讲,更不可或缺的,是推动医患关系的切实改善。医患关系的形塑,有着复杂成因,破题关键也不仅在于医生和患者双方。但要加以改善,固然需要外部医药体制的继续优化,却也离不开医患双方互信互谅的基础。所以,医师节的设立,也该成为医患双方彼此增进了解、拉近距离的重要契机和窗口。

所幸的是,当下舆论场对医患互谅的认同度不断提升,对医生劳累表示感动,对“患者病故,家属向医护人员三鞠躬”等新闻点赞,都印证了这点。这份认同,也需要在更强的共同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积极互动中继续涵养。

这也连着医师节的正确打开方式:需要共情而非煽情,需要真正尊重而非抽象赞颂,带着更多权利思维和问题意识去打量他们的处境。说到底,尊重医生的社会,才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