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力量,拥有中国文化的根基,具有世界的眼光,是融汇中西思想的国际人才,在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华商融入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非洲华商也为中非关系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
华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力量,拥有中国文化的根基,具有世界的眼光,是融汇中西思想的国际人才,在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华商融入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非洲华商也为中非关系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2018年9月4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新书发布会。正值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之际,CCG还专门邀请国家侨务工作负责人和中国非洲研究专家就“华商在非洲”议题展开研讨。
据《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在非洲设立的境外企业有3254家,占所有境外企业数的9%左右,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坦桑尼亚、肯尼亚、加纳、安哥拉、乌干达等国家。2016年末,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金额合计400亿美元,截至到2017年底,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超过1000亿美元,同时,在非人员也在不断增加,非洲已经有200万华人。
多元化发展 合作空间巨大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副主任杨宝荣认为,非洲华商正在从以前的餐饮、贸易、轻工业等行业,逐步转向多元化发展。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非洲是现今全球资源尚未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新大陆,同时也是未来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因此对于华商,非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洲对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企业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因此,在扩大和欧洲、南美和金砖国家合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同非洲的合作。”王耀辉分析,“非洲的资源、规模、市场总量都很大,并且非洲人非常年轻,年轻人占了60%。现在,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社会,劳动人口平均40岁左右,这也给中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合作空间。”
民营企业发力 助力“非洲制造”模式
“近年来,中非投资合作发展很快,除了国有企业以外,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对非投资的重要力量。华坚集团2011年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华坚国际鞋城,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园区了。在非洲雇佣了7000人,现在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制鞋厂,并且超过了埃塞俄比亚出口鞋业一半以上,他们在那里已经形成了‘非洲制造’模式,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向非洲的代表。”
王耀辉表示,还有很多的民营制造企业在非洲的案例,从家电制造到注册运营数字服务,民营企业都以自己独有的活力走向非洲。这些企业的成功为非洲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和可观的税收,这是典型的中国助推“非洲制造”模式的成功。
用实力说话 推动中非合作
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贺淑晶指出,华商在推动中非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当地情况的熟悉,基于对当地环境和社会内部发展情况的了解,华商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中;二是有实力,不仅仅是在经济实力方面,还有在当地高度的社会认可。如今,很多华商在非洲国家不仅参与到经济建设中,还有很多走向了政坛,甚至有些当了酋长,在当地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她还表示,华商与当地的联系越广泛,就会有更大的机会积累人脉资源,对于未来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非洲会有更大的帮助。因此,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动,华商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桥梁作用,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及中非经贸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部学校副校长赵健认为,“有很多的华商最早是国家派驻的工程队人员,工程结束后,他们看准了发展的机遇留在那边,从贸易到投资,一直推动着中非的合作。而且,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广,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推动了非洲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做出贡献;同时也推动了中非经济合作,为中非合作共赢、繁荣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
承担社会责任做文化传播使者
杨宝荣指出,华商在中非双方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修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但是大多数的普通非洲民众并不知道坦赞铁路。早年去非洲调研的时候,在街上遇到非洲小孩,看到中国人就会喊“Jack Cheng”,这是通过西方的影视文化传播的认知。但是近些年,华商将中国的饮食和商品引入非洲以后,才让非洲的普通民众了解和认识中国,毋庸置疑,华商在中非认同价值方面发挥着潜力,在潜移默化间,将中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传播到了非洲。
王辉耀认为,文化传播是华商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华商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现在在非洲有200多万的中国人,但是在非洲的中国国际学校几乎没有,因此导致非洲的人才流失非严重。在非洲的华商们应该承担起这些使命,尝试策划一些“留学非洲”的计划,培养更多“了解非洲,熟悉中国”的人投身到中非合作发展中。因为就实际发展前景而言,非洲非常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