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作者:张国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8-09-11 13:09:22

作者:张国安(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段时间以来,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形象的错误思潮和行径时有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虚无中国革命史、党的历史、国际共运史,通过贬低革命历史事件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丑化领导人和英雄以及美化反面人物,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基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其惯用手法包括:以主观消解客观,以片面遮蔽整体,以偶然否定规律,以编造取代事实,以戏谑对抗崇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历史虚无主义危害很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事关维护党的历史、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巩固国家政治安全,必须旗帜鲜明、常抓不懈。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近年来,尽管历史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合流,不断改变存在形式,同时也适应传播由纸质化阶段发展到网络自媒体阶段的特点,由公开性、系统性转为隐蔽性、碎片性,但其编造和抹黑革命历史、否定现实合理性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一是歪曲革命历史,攻击领导人和英雄。通过以偏概全、编造、质疑、戏说等形式,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贬低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尤其是党的领导人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和意义,把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勇于改革的历史说成是投机取巧和实现个人私利的历史,从而否定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合法性,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二是为反面人物翻案,混淆是非对错。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寻找历史真相的旗号,或者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进行所谓的重新“解读历史”,为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翻案”,为反面历史人物叫屈,为投敌叛国分子张目,为殖民统治者正名,用悲欢离合的煽情叙事取代大是大非和历史规律。三是否定优秀传统文化,解构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内核,诋毁社会主义新文化,对于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造成不良影响。四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奉西方现代化及其理论为圭臬,通过曲解、割裂、污蔑等手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描绘成过时理论、机械决定论等,企图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作用。“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做文章,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企图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经验教训说明: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扩散,必将产生严重后果。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将人民群众的思想搞乱了。历史虚无主义具体危害表现为:其一,动摇理想信念,混淆是非观念。污蔑英雄、虚化历史、混淆黑白、怀疑一切,使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优秀品德丧失了本体依托,必然误导价值取向,引起思想混乱。其二,影响党的光辉形象与坚强领导,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攻击党的领导人和历史英雄、夸大党的错误、抹杀党的功绩的行径,不仅败坏党的声誉和威信,而且损害党的号召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危害民族复兴大业。其三,消解文化自信,将文化发展引向歧途。抹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播西方价值导向,会消解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容易使人民陷入犹豫彷徨的不自信状态,从而迷失方向、丧失斗志。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一是源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敌视与破坏企图。从我们党诞生之日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抹黑和诋毁从来没有停止,将来也不会主动停止。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节节胜利,意味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节节败退,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绝不会放弃虚化革命历史、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活动,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其二是一些社会成员的非理性心理与活动。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把个人失败、失意的原因归结为他人和社会,主动附和历史虚无主义,以此来发泄不满、逃避责任、寻求慰藉。这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非健康社会心理,应该客观看待、积极疏导。其三是一些人为吸引眼球、谋取利益而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为了获得点击率、提高知名度,一些人通过攻击和戏谑英雄,通过歌颂反面人物等“标新立异”的方式,达到吸引关注,谋取利益的目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帮凶。此外,正确史观的弘扬、真实历史信息的传播等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给历史虚无主义留下了造谣的空间。相关法律规定、监管举措仍有不到位、不健全的情况,致使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行径未能受到及时警告和惩罚。

有效应对、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只有采取长远的、根本性的策略,才能消除其危害。对待历史虚无主义的正确态度,最根本的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丰富生动的成果引导舆论。其一,用事实说话,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途径。历史虚无主义最终指向是改变党的领导,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对其最有力的回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越高,历史虚无主义等歪风邪气存在的空间就越小。其二,坚持唯物史观,加强历史研究特别是近现代史和党史知识传播普及。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正确把握历史事件的根本方法,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错误观点的法宝。唯物史观是辨别真假、对错、善恶、美丑的锐利武器,也是培养健康社会心理的重要理论。历史学家和理论工作者应不断提升研究水平,挖掘丰富史料,用令人信服的历史事实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传播历史知识,不能仅停留在教科书层面,应该多渠道、真实地、科学地传播,让革命历史、英雄事迹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弘扬正确的历史观。其三,坚定“四个自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人民的爱国情感和高尚情操,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和是非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自发地、理直气壮地、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其四,强化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网上传播具有碎片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一些人利用网络的这些特点,肆意传播虚假历史信息,制造思想混乱。对此,应加强网络监管,加大惩处力度,健全网络法律制度,有效抑制敌对分子的造谣活动,约束非理性传播活动,净化网络空间、培养负责任、讲法制的网络公民,从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

(本文系贵州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红色文化助推新时代贵州跨越发展研究”〔17GZWH06〕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1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