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15日,2018全国科普日拉开帷幕。在北京,中国科技馆内的小朋友们围着来自德国的模型小火箭,看着氢气和氧气在小火箭底部爆燃,伴随着欢呼声,这个模仿氢燃料的火箭成功发射;在江苏南京大型科幻童话剧《皮皮的火星梦展演》即将上演;在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全国科普日活动——国际小熊猫日主题活动则展示着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在河北石家庄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人们在河北省正定县科技馆研发的“天文观测车”中观察天象;在陕西的自然博物馆,一场前往太空探秘的科普活动正等着大小观众前去参与……
这项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14年成功举办的全国性科普活动,已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7万多次,参与公众超过13亿人次,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参与范围最广的科普活动,同时也见证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9月15日,安徽省2018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安徽农业大学举行,小朋友被科普仪器所吸引,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陈三虎摄/光明图片
在公民心中播下探索与创新的种子
15日一早,北京通州潞河中学附属学校的学生们就赶赴刚刚投入运行的北京科学中心,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逼真的“蛟龙号”潜水器模型和“登月之旅”虚拟现实眼镜体验项目等都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
“高铁的外形为什么会设计成流线型?磁悬浮列车那么重,是怎么浮在空气中的?这些问题请大家一边参观一边寻找答案,大家可以把自己的创意和思考留下,我们会反馈给科学家团队。试一试,我们的创意,是否能成为明天重要科学突破的灵感呢?”这样别具一格的讲解词也让大家耳目一新。
据北京市科协相关工作人员介绍,9月15日正式投入运营的北京科学中心尝试深挖蕴含在成果中的科学精神、思想、方法和知识,通过问题设计和层层引导,在观众心中播下探索与创新的种子。
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看来,每年包括全国科普日在内的各类科普活动,都在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培育创新人才的深厚土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类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增进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高度共识,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环。”怀进鹏说,他期待未来科研机构能鼓励动员更多科学家参与科普,让科学家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与公众对话,各类学校能提供更优质的科学教育,积极引导、保护、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企业界更积极承担科普社会责任,为科普事业发展注入市场动能,媒体更负责、更专业、更广泛地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从如何破解朋友圈与科技相关谣言到登上太空飞船体验翱翔宇宙,从让人欲罢不能的虚拟现实体验坦克大作战到如何从营养成分表中分辨更健康的零食。可以说,每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都聚焦百姓关切的社会热点,在农村、社区、企业、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尽管每年的全国科普日都充满欢声笑语,但趣味的科普展示和互动游戏只是手段,这场科普盛宴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在全社会的普及,激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好奇心,最终让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科普工作,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
2018年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的6.2%提高了近2.3%,而2010年的这一数据只有3.27%。“此次调查还显示,我国城乡之间、各类职业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差距正在减少。”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表示,这是一项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由中国科协开展的全国性抽样调查,调查范围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其发展规律来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已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在国际上,先后有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同类调查,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曾开展过联合计算并发布其科学素质结果。根据中国科协的相关研究显示,从各国发布的结果来看,我国整体已相当于欧盟本世纪初的水平,北京、上海已达到美国本世纪初的水平。
尽管已进入快车道,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前行的路还很长。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还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目前依然存在着区域和人群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西部地区、农民、低文化程度和老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相对较低,提升难度较大,在关注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数据提升的同时,不同职业、年龄阶段等群体的科学素质发展模式和存在问题也是今后关注的重点。
创新型国家建设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有研究显示,在世界创新型国家发展过程中,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达10%后,创新实力、人才培养才能达到相应水平,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支撑。因此,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
为此,我国提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到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提高,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超过10%,进入创新型国家的门槛,而到2050年,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能力得到极大发展,全体公民都将具备科学素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这意味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而科技创新的福祉更应该让每一个中国人共享。正因如此,我国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普投入不断加大,科普能力逐年提升。
《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显示,2006年至2015年,我国科普能力年均增速为8.3%;2015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2006年的2.05倍,我国总体科普能力建设效果显著。“近年来,我国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增长明显,科技馆和科技博物馆一直稳步发展。”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说,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科技馆数量444个,科技博物馆814个,相比2006年分别增加了58.6%和240.6%。到2015年科普场馆基建支出已经超过45亿元,较2006年增长近4倍。
与此同时,瞄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科普活动也在不断开展。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惠农兴村等活动,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素质短板也在不断提升。针对百姓最关注的卫生健康、公共安全、环保治污等话题,一系列主题科普活动也在积极开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徐延豪说。在他看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创新在社会大众中蔚然成风,让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开花结果。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