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按】
又到中秋月圆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承载着国人对团圆和睦的美好追求,更蕴含着浓浓的故乡、家国情怀。
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届欢迎接待会时,给现场侨胞带去了月饼和祝福。习近平说:“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知道,在座各位很思念万里之遥的祖国和亲人,祖国和亲人和牵挂着每一位海外游子。……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我们这次来美国,给大家带来一些家乡的月饼,这事祖国人民的一点心意。”
确实,无论身在何处,国人的血脉里就有着对中秋月圆人圆的期待。这个中秋,让我们一起重温习近平的“家常话”和“家常事”。
谈团圆和睦:当今社会快速变化,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
“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2015年中秋节前,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他特地为当地华人带来故乡的月饼:“这是祖国人民的一点心意”、“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在同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深情吟诵了家喻户晓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声声含情,令人动容。
家团圆、人和睦是中国人传统而朴素的愿望。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连用三个“不要”提醒大家,再拼也不能忘了人间真情:“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习近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不同时期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合照:他推着轮椅上年事已高的父亲、他牵着母亲的手散步、他与夫人彭丽媛合影、他骑着自行车载着年幼的女儿……
谈家风家教: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习近平历来重视家风和家教对人的塑造作用:“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习近平的宝贵财富。在给父亲习仲勋的信里,他深情写道:“从您身上要继承和学习的高尚品质很多”。他也记得儿时随母亲买小人书《岳飞传》的细节:“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
“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这样说。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习近平不止一次敦促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风:“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他还发出严词告诫:“不要以为是干部子弟就谁都奈何不了了。”
十八大以来,多地先后试点“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也都对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提出了要求,将家风建设提到制度高度。
谈“小家”与“大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
“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谈家风家教,说的是小家,着眼的其实是“大家”。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反之,“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强调,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为了“大家”的幸福,习近平有时要舍弃“小家”的团圆时刻。2001年,家人为父亲举办88岁寿宴,是难得一次的大团聚。当时的习近平公务繁忙,实在难以脱身,于是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深情款款的拜寿信。
习仲勋听完来信,非常理解儿子,向家人、子女和亲朋们说:“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习近平把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早年任职地方时,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到任浙江后,他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
十八大以来,他数十次到国内各地考察。在菜市场中,他细细了解菜价和节日供应情况;在乡亲家里,他关心屋顶漏不漏、取暖怎样,看乡亲锅里饭菜、吃得好不好……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这是习近平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