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总编辑周树春:以高质量传播提升中国话语力量

来源:中国记者
2018-10-23 07:25:43

内容提要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应大力推进与新时代新阶段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以“强起来”为核心目标,按照在基础性战略性、关键处要害处、工作质量工作水平上下功夫的总体要求,分析新形势、研判新情况,在应对机遇和挑战中实现新时代外宣工作的创新发展。

中国日报总编辑周树春:以高质量传播提升中国话语力量

以高质量传播提升中国话语力量

文/周树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站在民族复兴大业、国家发展大局、世界发展大势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进入从“正本清源”到“守正出新”新阶段,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应大力推进与新时代新阶段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以“强起来”为核心目标,按照在基础性战略性、关键处要害处、工作质量工作水平上下功夫的总体要求,分析新形势、研判新情况,在应对机遇和挑战中实现新时代外宣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增强历史自觉,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推进国际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总揽全局、视野高远、内涵深邃,在学习贯彻中,我们要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战略思维,把充分认识新闻舆论和国际传播所处的历史坐标作为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思想基础。

(一) 深刻认识“世界变局”中的“民族复兴关键期”

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见的历史大变局。一方面,“南长北消”趋势突出。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在世界发展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在相对衰落中不断褪色。发达国家占全球GDP份额由60%降至40%以下,与新兴经济体正好形成位移。目前全球经济增长80%以上来自新兴经济体。另一方面,“东升西降”特征明显。自“地理大发现”后,西方国家在推行殖民扩张中建立起在国际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但随着世界发展格局的演变,特别是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的破产,“西方中心主义”式微,新的东西方文化关系正在形成。

当今中国在改革开放这场“第二次革命”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变局中的中国面临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中国应该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倡导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世界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多作用,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中 国。

(二)准确把握“互联网革命”带来的“传媒格局变革”

新世纪以来,世界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夜,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国际经济结构开始重塑。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代全面展开,这既是世界发展变局的重要内容,也为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互联网加速跨领域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营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动力,中国发展不断走向全球发展前沿。

互联网不仅重写经济发展规律,也颠覆了人类传播方式,不断改写人类传播历史,给全球传媒格局带来深刻变革。在建设互联网强国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媒体既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和生动讲述者,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发展指标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媒体,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客观上削弱了发达国家强势媒体的传统优势。我们要抓住国际传媒竞争重新起跑的新机遇,抢占互联网为国际传播开拓的新空间,以网络新媒体传播为突破口,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促进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努力推动“发展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宣传工作应势而起、乘势而上,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同时面临最大压力。“两个最”的判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中国发展“做得好”为中国故事“讲得好”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和条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突出进展也使得“西强我弱”差距逐渐缩小;同时,正因为中国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世界现代史上绝无仅有的发展奇迹,在仍然充满歧视和偏见并在很大程度上继续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舞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然被视为威胁,必然受到更加猛烈的攻击和围堵,我们的国际传播面临不同以往的挑战。

从政治经济大国走向传播大国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一个国家在崛起过程中确立强国地位的重要标志。面对新时代新阶段,我们应该增强把国家发展优势转变为国际传播优势的历史自觉。一方面,更加自觉地为巩固好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发展优势,营造仍然至关重要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成功只为壮大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深入研究大国崛起中国际传播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经验,大力推进国际传播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时代实践。

二、增强理念自觉,让对外宣传更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要跟上“守正创新”新阶段的历史步伐,以理念创新推动传播创新。

(一)更好把握“以我为主”和“于我有利”

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和原则。“以我为主”是从传播环境的现实考量出发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传播效果的一种基本预期,就是通过主动作为力争“占上风”的效应,最大限度实现主观意志。“于我有利”既是主观愿望,也最终体现为客观结果。“以我为主”和“于我有利”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以我为主”作为手段,是一种基本方式;“于我有利”着眼于效果,应该是基本目标。

长期研究战时宣传的日本学者池田德真认为,“只顾自己的宣传是不好的。在对敌广播宣传中,常出现自以为是的宣传”。此种理论不必认同,更不能盲目付诸实践,但总的来说,除了长期形成的霸权垄断这一历史因素,国际话语权对比与分布的一个关键在于信息是否对称。相对于“没有发展起来”的过去,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在“强起来”的对外宣传新时代,最大限度压缩“失语”空间是国际传播的必然要求。对于各种舆论议题,更多要考虑的不是“是否”、而是“如何”,就是从“于我有利”的根本考量出发,积极稳妥地打开对外传播舆论空间。

(二)更好兼顾“正面宣传”与“全面反映”

当今世界由民族国家构成的政治格局决定,任何国家都必然把树立国家的正面形象作为国际传播的基本取向。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更需要长期和始终坚持“正面宣传”的外宣方针。“正面宣传”着眼于“正面形象”,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随着国家发展和国际环境演变,“正面宣传”面临新的阶段性形势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正面宣传”基本方针的践行中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调适,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总体来说,在“做好了中国事情”的基础上,我们更有底气更有信心在对外宣传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整体相对贫穷落后的发展阶段,客观上存在更多展示“好的一面”的冲动。现在,当国际上一些人要把中国列为“发达国家”,中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无论是发展态势还是发展模式,都被一些人视为威胁时,虽然不需要也不可能让我们的建设成就和制度优势“藏起来”“躲起来”,但我们要更好地落实“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求。这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多维空间里包含着中国发展独有的高度复杂性,把这个特殊性复杂性、把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展示出来、解析清楚,就是营造更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就更有利于让世界理解中国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更有利于提升我们国际传播的公信力。“‘全面’中的‘正面’”,是新时代新阶段国际传播的目标追求。

(三)更好处理“内外有别”和“内外无别”

“内外有别”是国际传播的普遍规律,不仅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搞外宣,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也一贯高度重视并始终以高投入支持和拓展有别于一般新闻信息传播的“对外广播”。特别是在国家崛起阶段,对外宣传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内外无别”是对网络信息时代传播规律和传播环境的一种客观描述。一方面,“内宣”会更多地“外溢”,外界外媒会更多地通过传播主体国家的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对其“舆论画像”;另一方面,“外宣”也可能更多地发生“倒灌”,以对外传播为目的的各种信息都可能传回国内舆论场中。

舆论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更好地贯彻“内外有别”方针。一是做好“内外无别”条件下的“内外有别”。首先,要假定所做对外报道即使对内传播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将此作为一个先决考虑。同时,更多地在“方式不同”而不是简单的“内容不同”上下功夫,就是真正以“对外”的方式进行传播。二是在“内外有别”的基础上做好“外外有别”。落实好差异化传播精神,因国因地因人施策,进行精准化传播。

三、增强实践自觉,在提升共振共鸣共识中彰显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

在“展形象”中“兴文化”,在加强“硬实力”中增强“软实力”,在书写当今中国历史进步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是新时代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的更高目标。

(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讲清“中国道理”

讲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国际传播的基本要求。作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有典型的“大国新闻”特征。“中国故事”之所以成为“世界故事”,是因为“中国故事”是“时代的大故事”。“中国故事”在根本上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不断书写奇迹,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时代记录。讲好这个故事,要揭示出一个迅速发展、不断进步、日益强大,创造了人类发展奇迹,突破了历史经验藩篱,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一定时期表现出失衡、失谐甚至有些失序状况,而走在一条与众不同然而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的国家的非凡成长历程。

伟大时代蕴含伟大故事。经历40年天翻地覆的历史变迁,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创造伟大奇迹、实现伟大梦想,不乏精彩故事。这个故事最精彩的主题,就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讲好故事,要处理好“小故事”和“大故事”的关系。既要讲好充满活力的中国社会在发展进步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生动的“小故事”,包括那些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能够体现人类共性的相似的故事;又要把“中国故事”作为一种带有世界意义的历史叙事,投射到更加宏大的历史背景上。正因为中国崛起是一种史无先例的历史现象,中国在这条道路上每前进一步,对人类文明就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意义。讲好故事,要进一步处理好“陈情”和“说理”的关系。围绕“中国故事”,在显示直观形象、加深感性印象中,推动国际受众确立从感知到认知、从认知到认同的理性认识。说到底,“中国故事”是对“中国事情”背后的“中国道理”的高度概括和生动诠释。

(二)从构建世界的“中国观”到传播中国的“世界观”

国际传播承担着向外界说明自己、从而推动世界形成关于我们的正确认识,和向世界说明自己关于世界的看法,从而推动世界朝着我们预期的正确方向发展,这样一个双重任务。“办好自己的事情”无疑仍然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定位,构建世界的“中国观”从而也仍然是对外宣传的首要和中心任务。但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的今天,一方面,只有置身于同世界的深度融合和相互激荡中,才能确立起完整的“中国观”;另一方面,随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包括不直接涉及自身的大大小小的国际问题,也不再可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总体而言,在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外交政策的前提下,对外宣传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世界观”的传播。一是“中国眼光观察世界”。西方媒体对全球舆论的操控,主要表现为对国际新闻信息的垄断。对于世界,中国新闻就是国际新闻,西方媒体镜头下扭曲的“镜像中国”就是在其国际报道中塑造的。同样,世界面貌的总体呈现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媒体左右,世界历史也就这样成为“强者的记录”。在正在发生的百年未见的世界变局中,中国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当代历史的书写中。二是“中国主张影响世界”。首先是深入阐释习近平新型大国外交思想,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新安全观”等理念打造成国际传播的核心标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读世界大势,影响世界走向。这既是让国际传播更加适应国家新的国际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确立新型大国传播地位的当然选择。

(三)打造“中国话语”和引领“世界话语”

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必然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个话语体系首先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概念性叙述。过去几百年中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文明经验体系无法解释独特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超越了西方知识体系的认知和反映能力。只要“中国故事”续写下去,就会不断改写世界的历史经验,世界就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来加以回应。以总结和提炼中国经验为基础,以富于科学精神的时代话语讲述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进而在认识当代世界中进一步形成中国范畴、中国概念、中国表述,以中国视角展开世界叙事,是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

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要以新的时代话语引领走向未来的世界话语。自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客观上就始终存在一种“世界话语”。之所以存在“言必称希腊”的话语现象,原因在于,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几百年中,资本主义文明作为“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引领了世界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浪潮中形成了从自然到社会的完备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今天,中国实践走到了世界发展的前沿,中国议题势必不断走上世界发展议程,中国话语需要跟上中国存在的历史脚步。这个话语如果不是“中国的”,就不可能在世界上确立起来,而如果不能面向世界,也同样不可能确立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打造中国话语要逐渐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在不断进入“世界话语”中实现引领“世界话语”。这是一个在交锋、交融中实现扬弃、转化的过程。走过一百多年中西交流的历史路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时代坐标,中国有能力构建既立足自身又被世界认同的话语体系,用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概念、范畴、话语来表述和阐释中国;用体现中国视角、对接世界认知的概念、范畴、话语来分析和讲述世界,既从中国现实出发构建阐释中国历史的中国叙事,又以中国立场描绘当代中国眼中的世界映像。(作者是中国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