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见证:中国桥梁 大国名片

作者:赵珊珊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2018-11-07 15:32:0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让国人自豪。

而港珠澳大桥、苏通大桥、泰州大桥等一大批世界级桥梁的建设,更是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漫漫长路,我国桥梁建设究竟如何实现了由内河走向外海、由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跨度”又是怎样炼成的?桥梁大国是怎样向桥梁强国跨进的?用半生亲历了中国桥梁名片锻造过程、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原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日前接受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专访,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桥梁建设的光辉历程。

砥砺奋进 路桥先行

从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的勘测设计人员,到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部公路司副司长、科技司司长和部总工程师,再到退休后仍发挥余热、为中国桥梁事业贡献智慧……改革开放40年,也是凤懋润人生最充实的40年。

从1978年到2018年,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和勇气,交通人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了当代中国跨越式发展的辉煌篇章,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进步画卷。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是政府的理念,“要想富,先修路”是百姓的心声。作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也进一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

凤懋润对我国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节点记忆犹新:40年前,我国公路网里程仅有88.8万公里,其中41.3%是等外路,而等级公路中单车道的三、四级公路又占了97.5%,国道上行车平均时速不到30公里,公路交通严重制约了百姓出行和经济社会发展。1989年,交通部党组提出了建设“三主一支持”的全国交通发展战略决策。对公路发展又相继作出了建设公路主骨架“五纵七横”、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跨江海桥梁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以解决“畅通”的需求。

“一段段激情的岁月在季节流转中升腾,一条条崭新的路桥在脚下延伸。中国公路人像老黄牛一样,扎实勤奋刻苦耕耘,在祖国大地上,刻下了一道道气贯长虹的年轮。”77岁的凤懋润,依旧身姿挺拔、声音高亢。

通过40年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公路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477.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在公路大规模建设的同时,我国桥梁建设全面展开,40年里共建新桥51.4万座,合计总长4.8万公里,相当于我国现有公路桥梁总量的80%、总长的93.6%。

“都说世界桥梁建设‘六七十年代看欧美,七八十年代看日本,世纪之交看中韩’,中国建桥的规模和速度在近20年中确实‘史无前例’,平均每年建造新桥达两万座,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新建村道上的桥梁5000座。”凤懋润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公路桥梁总量已达83.3万座,总长度达5.2万公里。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大国。在长江经济带覆盖的长江江段上已经建起桥梁216座,其中公路桥梁(含城市桥梁)177座。在经济社会生机勃勃的发展中,交通运输发挥了支撑作用,以江苏省为例,1999年至2016年,年均过江交通量增速近12%。

40年·见证:中国桥梁 大国名片

凤懋润。记者 李玲 摄

上下探索 积蓄实力

在凤懋润看来,改革开放40年,我国桥梁建设一直遵循着“解放思想、自主建设,博采众长、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逐步实践着从“学习与追赶”到“创新与超越”的技术性跨越,实现了“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桥梁工程,取得一批国际先进和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支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的目标。

围绕公路桥梁发展的地理区位变化,他认为我国桥梁建设可分为4个建设高潮: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中上游,再到长江三角洲,最后又回到珠江三角洲。

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为解决资金难题,进行了“贷款修桥、收费还贷”的政策性探索。广东向澳门南粤公司贷款,在珠江口西岸的中山和佛山所辖顺德等地修建了4座百米跨径的桥梁,在珠江三角洲掀起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1984年11月,贷款建设的桥梁如期建成。在开通典礼上,原交通部赠送了一面锦旗,写着“桥梁建设的创举”几个大字。“可以说,没有贷款修路修桥、收费还贷的政策,就没有今天中国路桥建设的辉煌成果。”凤懋润说。

“山东的路,广东的桥”,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两面鲜明旗帜。

那段时期,黄河、珠江和黄浦江上相继建成了一批跨径突破200、400、600、800米的桥梁工程。如位于山东省的我国第一座跨径突破200米的济南黄河斜拉桥、第一座钢斜拉桥东营黄河公路大桥,位于上海市的我国第一座跨度超过400米的斜拉桥南浦大桥、跨径突破600米的杨浦大桥,位于广东省的我国第一座连续刚构桥洛溪大桥、第一座现代悬索桥汕头海湾大桥、第一座高速公路钢箱梁悬索桥虎门大桥等都诞生于该阶段。

“这些桥梁对中国现代桥梁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后来跨越长江桥梁建设作了技术性上的探索和准备。”凤懋润说。

40年·见证:中国桥梁 大国名片

虎门大桥。记者 李春晓 供图

博采众长 自主创新

全国公路交通的“大动脉”,梗阻于长江天堑。改革开放初期,3000公里长江通航江段上只有3座桥梁。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交通部的组织下,打响了跨江公路桥梁建设大战。

10年间,湖北黄石梁式桥、安徽铜陵斜拉桥、四川万县拱桥、江苏南京二桥斜拉桥和江阴悬索桥技术障碍被攻克,这些不同类型桥梁的建设实践,都为新世纪更大规模的跨江海公路桥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其是江阴公路大桥,以其1385米的跨度,成为我国首座千米跨径桥梁,世界排名第四。“江阴大桥位于黄金水道,为保障航道畅通,大桥要求要一跨过江。可那时,我国桥梁跨度刚刚突破400米,建设千米级大桥是严峻的挑战。”作为江阴大桥设计和技术总负责人,凤懋润对大桥设计联合体开展的现场设计遇到的各类难题,仍记忆犹新。

摸着石头过河。凭着不怕难不服输的拼劲,凤懋润带领40余人的团队,在大桥现场工作了整整3年,终于完成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化、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

凤懋润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江阴大桥开工时设计团队的合影。照片上在老专家和中年技术骨干身边簇拥着年轻稚气的脸。20多年过去了,这些年轻人中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总设计师,有杭州湾跨海大桥、润扬大桥、北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有我国最大跨径桥梁西堠门大桥建设指挥部总工,也有巴拿马运河三桥设计咨询的中方代表等。这些曾经的“学生娃”,已成为中国桥梁建设领域的顶梁柱。

照片已泛黄,记忆不曾退却。回忆起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凤懋润觉得无比充实和快乐。

“桥何名欤?曰奋斗。”正如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所言,中国桥梁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代传承精神开拓创新、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中国桥梁之崛起。

40年·见证:中国桥梁 大国名片

凤懋润(左九)一直珍藏着江阴大桥开工时设计团队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厚积薄发 自我超越

进入21世纪,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桥梁建设新高潮在长江江段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展开,中国桥梁踏上“创新与超越”的新征程,向着桥梁强国迈进。

为了改变苏南苏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400公里苏沪江段上先后建起7座千米级跨江公路桥。其中,苏通大桥是世界首座跨径超过千米的斜拉桥,泰州大桥是世界上首座三塔双千米主跨的连续悬索桥,两座大桥均获得了国际桥梁界的赞誉。

与此同时,桥梁建设进军跨海湾海峡和连岛工程。上海东海大桥、浙江杭州湾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金塘大桥与西堠门大桥、青岛海湾大桥,以及广东湛江海湾大桥、福建厦漳大桥等先后建成。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更是自开工之初就备受世界瞩目,这项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级跨海工程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公路桥梁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西部山区跨峡谷沟壑的桥梁也如雨后春笋。湖北四渡河大桥、湖南矮寨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北盘江大桥和云南龙江大桥等千米级索桥等,成为了中国桥梁建设史上一座又一座技术进步、造福民生的丰碑。

以最新的技术实现更大的跨越始终是桥梁技术发展的主题,在世界跨径前十位的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中,我国桥梁分别占有5、7、6、4席。

中国创造 引领世界

自1991年建成首座跨度突破400米的南浦大桥,不到20年间,中国相继建成特大型桥梁181座,跨径千米以上达到22座。“国际上有的桥型,中国有;国际上没有的桥型,中国也有。”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和以钢管混凝土为骨架的混凝土拱桥20年来获得大发展。

四川合江长江桥创造了530米的跨度纪录,另一座具有世界纪录的570米跨径拱桥正在建设中。凤懋润告诉记者,这得益于“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中国建造的这些桥梁中,不乏为国际桥梁技术发展作出“中国贡献”的世界级桥梁,如上海卢浦大桥、江苏泰州大桥荣获了国际桥梁协会的“杰出结构奖”,还有一批桥梁工程荣获我国国家科技进步奖,美国国际桥梁会议(IBC)奖、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等颁发的众多奖项。

丰硕成果的背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凤懋润看来,支撑这些桥梁建成的背后是我国路桥人创造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成套技术及工法,建设理念也从“尽快建成”提升为创造品质工程。

“工程创新绝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难题而不得不创新,否则工程就无法继续推进。”这是中国桥梁建设者对工程技术创新的朴素认识。

经过40年的实践与积累,我国桥梁建设逐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实现着由桥梁产品到桥梁建造、从设计到咨询“走出去”的技术提升。在近些年的国际竞争性招标中,我国桥梁团队不断战胜国外强手,争得为世界造桥的机会,服务“一带一路”。截至目前,除了澳洲和南美洲,其他大洲都有中国桥梁“走出去”的成果。

在中国产品“走出去”的过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旧金山新海湾大桥,中国交建振华重工承担了该桥4.5万吨的钢塔、钢箱梁加工制造和主缆索股制造任务。结果,在上海长兴岛加工,海运美国现场拼装的146.6万个螺栓孔精准对接;160米高的钢塔由8节段加工制造,拼装垂直度高达1/2500,远高于合同要求的1/1000;整个工程提前5个月完成……中国精湛的制造工艺得到美方的高度认可。

以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为代表的中国建造“走出去”,显示出中国桥梁建设的综合实力已经得到国际认可。四川路桥建设者克服了北极圈地区冬季极端恶劣的风雪天气,按计划完成了哈罗格兰德大桥92根主缆索股的架设,并在仅有的17天允许海上作业的时间里完成了所有30节钢箱梁的吊装任务,创造了欧洲桥梁工程的“中国速度”。

40年·见证:中国桥梁 大国名片

巴拿马运河三桥。资料片

通过国际竞标获得大西洋沿岸巴拿马运河三桥设计与咨询任务后,又获得了运河四桥的设计任务,这是中国设计与咨询更高层次上“走出去”的实例。

“我们有理由说,中国桥梁工程技术已经追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跻身于世界桥梁技术强国行列。”凤懋润坚定地说。

谈到中国桥梁的跨越式发展,凤懋润总结出三点经验:一是国家执行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特大型桥梁是国家的战略性工程,是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对于发展中的国家,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赶上发达国家,必须有效整合国内外资源,建立起“国家级”的规划协调、技术咨询和科学研究的支撑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

二是践行实践论。“自主”的指导思想是基于“核心技术买不来”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出真知”“经验需要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维,是基于“中国人的事情还得依靠自己去完成”的基本认识。

自主创新是建立在博采众长的国际大环境中,不是闭门造车,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身。

三是遵循“继承—发展—创新”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研究与工程建设实践相结合,走渐进式创新之路,在集成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原始创新。

世界瞩目的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得益于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得益于40年来大规模工程实践,得益于代代交通人集体智慧的凝练和精神的传承,这些都为港珠澳工程的成功做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冲锋陷阵,把挑战变成机遇,在机遇中实现突破,交出了一份“代表中国”的答卷,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新“窗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路桥人应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成果,继续弘扬‘两路精神’,砥砺奋进!”前辈们的功勋载人史册,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院士、大师、中青年科技专家、工匠技师的交通团队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

“大路弯弯,从远古走来,一头连着历史,一头伸向未来,她是镌刻在祖国大地上奔腾的血脉。大桥长长,从新时代走来,一头牵挂梦想,一头书写豪迈,她把党的关怀送进千家万寨。我们铺路架桥,是播撒现代文明和富裕的使者,让幸福伴随着路桥延伸,为人民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首诗是凤懋润献给路桥人的,饱含着路桥人对桥的挚爱,也承载着长者对后来人的嘱托。情深义重、源远流长。

□“润”言无声

桥梁技术发展两大阶段:上世纪后20年,在“解放思想,自主建设”思想指导下的“学习与追赶”;本世纪头20年,在“博采众长,自主创新”思想指导下的“创新与超越”。

建桥四大高潮:上世纪80年代,在珠江三角洲;90年代在长江上中游;本世纪头10年,在长江三角洲;本世纪第二个10年,又回到珠江三角洲。

中国桥梁六大发展印迹: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贷款修桥、收费还贷”的探索;二是上世纪80至90年代,现代桥梁技术的奠基;三是上世纪90年代,公路桥梁“跨江会战”;四是新世纪头10年,长江下游“黄金水道”千米大跨径桥梁建设;五是桥梁“下海”,建设跨越海峡海湾连岛工程;六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桥梁“上山”,跨越峡谷沟壑。

三大经验:一是发挥国家执行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践行实践论,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身;三是科研与工程相结合,走渐进式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