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有困难,干部就要有办法”——记安徽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党委书记郑李龙

作者:常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8-11-08 09:35:39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原标题:“群众有困难,干部就要有办法”——记安徽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党委书记郑李龙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趁着周末,安徽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党委书记郑李龙又在坐落于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内的马鞍山综合保税区转了一趟。周末不回家,留在镇上加班,对他已经是常事。

站在长江边上,一向少言寡语的郑李龙突然话多了起来,他指着一处处建筑和一条条道路向记者介绍起来:“目前,保税区已经实际签约项目8个,包括冷链物流、医药医疗器械、平行汽车进出口等,总投资33亿美元,正在谈的意向项目12个,总投资34亿多美元。”

在郑李龙看来,马鞍山综合保税区不仅是马鞍山这座长江边上的城市接轨世界的平台,更是他倾注了太多心血的“孩子”。

马鞍山综合保税区项目于2016年5月启动,旋即遇到长江罕见的洪水。整个6月和7月,作为姥桥镇党委书记,郑李龙一直奋战在防汛抗洪的第一线。

8月,洪水刚刚退去,来不及洗去衣服上的泥巴,郑李龙就一头扎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很多人担心征地拆迁会影响到保税区的推进,毕竟,仅仅在姥桥镇,征地拆迁就涉及两个村3000余亩地、600余户拆迁房屋。

和抗洪一样,郑李龙又一次身先士卒。他带着一个工作组,一家家上门入户,耐心地做群众工作,不厌其烦地宣传征地拆迁的意义和补偿标准。

“郑书记在我们姥桥工作10多年了,他的为人,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信得过。”原杜姬庙村小王庄村民王长生说。如今,他一家三口已经被安置在镇中心的镇淮花园,“补偿了两套楼房,生活和在城里一样方便”。王长生被安排在学校当保安,妻子在保税区管委会干保洁工作。住着宽敞亮堂的楼房,有了两份收入,曾在青岛打工的他不愿再外出。他说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

姥桥镇某陈姓居民患有偏执型精神障碍,因宅基地矛盾事件常年上访,区镇村干部见到她没有不感到苦恼的。而郑李龙没有退缩,反而隔三岔五地与她谈心谈话、疏导情绪,同时邀请1名心理咨询专家对她进行心理辅导,目前陈某状况稳定并说:“我只要看到郑书记,说上几句话,心里就舒坦了。”

长期的深入工作取得了群众的满意,郑李龙的征地拆迁工作十分顺利,只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全部拆迁,确保了保税区的如期建设,创造了马鞍山市征迁史上“姥桥速度”。

“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基层党的干部,就应该想着怎样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群众有困难,干部就必须要有态度、有说法、有办法。”郑李龙说。

还是在2016年的防汛抗洪中,面对姥下河塘桥段河堤发生大面积塌方,郑李龙不顾个人安危,第一个跳入水中,扶桩打桩200多根,确保了大堤安全,被评为安徽省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先进个人。“郑书记一直这样,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任何时候都在第一现场。”姥桥镇人大副主席余年华说。

郑李龙注重创新,积极推进村民“大管家”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起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党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党员为骨干力量的社会治理新体系,累计受理转办各类诉求1972件,已办结1894件,办结率为96%。姥长村党总支书记夏发平告诉记者,正是郑李龙这个“大管家”,把我们这个“大家庭”给管了起来,多年的“老大难村”变成了如今的“幸福村”。

村级主导产业始终是郑李龙的一块“心病”。他在多方走访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网格党小组+合作社+贫困户”“党员+项目+贫困户”模式,成立了新思源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吸引123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共同发展石斛种植产业,户年均增收5000元。2014年以来,共脱贫820户1711人,建档立卡贫困村顺利出列。郑李龙每个月还要到他帮扶的贫困户官塘村民段国武家中4到5次,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一直到段国武于2016年脱贫。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