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品质”带来的田野革命——广西推动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纪实

作者:曹祎铭 来源:新华社
2018-11-17 13:00:22

新华社南宁11月16日电题:“科技”“品质”带来的田野革命——广西推动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纪实

新华社记者曹祎铭

农业增加值从1958年的12.7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906.87亿元,甘蔗、桑蚕、芒果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通过采取科技兴农、质量兴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科技兴农激发农业活力

广西糖料蔗和食糖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记者近日在崇左看到,成片的甘蔗长势喜人,而从事田间管理的人员却屈指可数。

“大量农机的使用解放了劳动力,效率高了,成本降了。”广西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丁雷说,“得益于‘双高’(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我们合作社种植的1.1万亩甘蔗从种植、管理到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

丁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人工砍收甘蔗,一个人一天只能收1吨左右,人工费至少150元,而用机械收割1吨甘蔗只需要90元。随着技术不断升级,甘蔗机械收割的损耗大幅下降。

夜幕降临,在广西佳年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的火龙果种植基地,被点亮的LED灯缀满数千亩坡地。“这是现代农业中较为先进的火龙果光补促花技术,就是利用灯光诱导,调节火龙果的生长周期,促进火龙果提早成花,提高成花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年产量的效果。”佳年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林表示,在春季和冬季对火龙果采取补光措施,可实现鲜果增产每亩1000斤,销售收入每年增加约每亩6000元。

近年来,农业科技投入使广西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问世,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广西已建成5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51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从要数量到提质量

来到蒋进军的油茶种植基地,大片油茶树正迎来花期。今年53岁的蒋进军是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的一名普通农民,自2001年开始,他和妻子一起扎根大山种植油茶。

“油茶树种植后3年可挂果,6年达到盛果期,收益期可达数十年。”蒋进军说,“茶油营养价值高,目前每斤茶油可卖到80元,且供不应求。”

2016年,蒋进军创办的广西中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万多户农民种植油茶1.2万亩。

产量上去了,蒋进军却并不满足。“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适合发展有机农业。”他主动与国内部分高校取得联系,邀请科研人员为油茶种植和茶油生产制定严格标准。

11月,在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北一片区,900亩富硒红米水稻已经收割完毕。这片只施花生麸和茶麸等有机绿肥、鸭稻共养的富硒稻田亩产约350公斤,所有的稻米在收割前就被外地客商以每公斤30元的价格订购一空。

在广西,农产品质优价高的事例并不鲜见,当地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不断追求质量的提升。2015年广西全面启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选取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罗非鱼、肉牛肉羊、生猪10大种养产业,以及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3个新兴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龙头集群,逐步实现由产品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升级版”

走在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谭村的山坡上,随处可见茂盛的牧草在风中摇曳。穿过一片片牧草地,记者来到名为“田野牧歌”的肉牛产业示范区。这里每头牛都佩戴耳标,牛粪经过环保处理,整个牛舍没有异味,散发出牧草的清新气息。

“我们与广西大学、广西畜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肉牛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广西本地优良品种‘岭南牛’,因品质好、产肉率高、健壮等优点受到市场欢迎。”“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入驻企业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黎桦说。

示范区不仅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加入种养环节,还把甘蔗尾叶等转为养牛饲料,经过处理的牛粪又可当作有机肥用于果树、牧草种植,实现了种养循环。

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行动,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升级版”,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前,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已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据自治区农业部门介绍,全自治区累计创建示范区(园、点)7539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