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清醒,坚毅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出发点;中华民族
作者简介: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清醒,坚毅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由此出发,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互激荡,形成澎湃之势,浩荡前行。时光如水静无声,四十年间一弹指。历史,总是在这样的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历史,总是在这样的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极富教益、弥足珍贵的启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一重要论断,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40年改革开放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科学概括。
改革开放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人民”这一概念既是一个政治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既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其一,“人民”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其二,“人民”不仅改造客观世界,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改造主观世界,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是,人民的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其三,“人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众多人组成的集体,而不是单个的人。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列宁把这一论点称之为“历史哲学理论的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列宁也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在更广泛、更普遍的意义上,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样的人民,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的一切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历史地看,为人类求解放则是一个次第展开、逐步实现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创立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848年,却跨越三个世纪。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丰富的基本内容,也是改革开放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厚的理论基石。
改革开放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历史根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除旧不易,布新更难。但是,上下求索,革故鼎新,守正开新,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之中,使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绵延不绝。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打得头破血流,割地赔款,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逐步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剧性境地。习近平曾沉痛指出:“多屈辱啊!多耻辱啊!那时的中国是待宰的肥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存在多重矛盾且相互交织。其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历史地成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落后挨打、心在流血的中国人民,面对屈辱、苦难,始终没有屈服、沉沦,而是艰难求索、奋起抗争。中国人民进入救亡图存的觉悟性时代。在中国的命运和出路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并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和斗争。为解决科技落后的问题,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为解决制度落后的问题,搞维新变法,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搞起义和革命,变封建专制为民主共和。为解决思想文化观念落后的问题,搞再造中国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都试过了,但是都行不通,都失败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但其核心要义是为人类求解放。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因为资本主义路途上的捷足先登者从不给后来者以平等的发展机会,我们只有另辟蹊径。
历史的最终结局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解决中国问题并创造些新的东西,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取得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路径。辩证地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就是改革开放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历史根由。
改革开放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不走样在于改革开放的科学探索,且成就卓著
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革。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如何推进改革开放,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
40年来,我们对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把握是正确而明确的,且矢志不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近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探索、曲折前行中,我们愈加深刻地体悟到,我们穷了几千年,不能再穷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愈加深刻地认识到,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对人民憧憬富足、安宁、和谐生活的回应。由此,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活力充分迸发,让社会财富竞相涌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无论改革开放的领域拓展到哪里,无论外部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成效由人民评价,就始终是改革开放的落脚点。邓小平也一再强调:“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由此,改革开放就在深深植根人民中固本浚源、一路向前,把执政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紧密关系演绎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新水平。
正是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不走样,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不畏挑战,不懈奋斗,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以及“顶层设计”、“中层传导”、“底层发动”的呼应和契合,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正是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不走样,40年来,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积极应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推进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命力在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不断扩大,并走进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重大判断,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重申,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他强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这就是说,我们党在更加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的同时,也更加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人民,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根本价值;造福人民,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目标,并构成新时代中国发展更强劲的动力,这是一种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
围绕为了人民这一根本价值、造福人民这一根本目标,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基本内涵,就是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具体而言,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跨越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这一攻关期的关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向;就是要更加注重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就是要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啃下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实现“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及时而有效的跟进,且“一个也不能少”;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再现天高云淡、绿草如茵、鱼翔浅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是要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战胜逆流与困难,遏制风险与挑战,在稳中有变中实现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等等。
推进新时代中国发展是一种宏大的叙事,它源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百年近代历史的深刻思考,对改革发展实践问题的清醒认识,对最广大人民群众脉搏的真切感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并使改革全面深化、开放全面扩大的力量源泉。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惠及对象,依然是中国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幸福,依然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不可移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忘改革开放的出发点,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改革开放的落脚点,方能拾级登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而自豪地说,在下一个40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伟大成就。
(执笔: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