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自贸区建设5周年】自由贸易账户架起资金“高速公路”

作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 来源:经济日报
2018-11-22 09:58:14

【聚焦自贸区建设5周年】自由贸易账户架起资金“高速公路”

自由贸易账户是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重头戏”,也是自贸试验区内各项金融创新的基础。2013年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试验区内的居民可通过设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实现分账核算管理,开展投融资创新业务;非居民可在试验区内银行开立本外币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按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享受相关金融服务。

过去,跨国企业在境外的资金需要回流国内,或者境内资金需要转出去时,手续较为繁琐。而在全球竞争中,资金运用效率不高,无形中抬升了企业的成本,也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正是看到了企业这一“痛点”,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开展投融资创新业务之初,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自贸试验区内就推出了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等,帮助跨国企业盘活境内外人民币资金,并打通跨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通路,企业无须审批即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从境外借入人民币。

很快,第一批经验逐步推广至全国。早在2015年1月14日,工行绍兴分行为龙盛集团办理了第一笔金额为3000万元的海外资金归集业务,帮助其实现了境外子公司向境内集团总部的人民币资金跨境调拨。

工行绍兴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能够帮助跨国企业进行境内外人民币资金统筹管理、优化配置;更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节约财务成本。企业在人民银行备案后,可在净流入限额内直接办理归集,无需逐笔报备审批,使得手续更加便利。

如今,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已成为各个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随后,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的本外币一体化、全口径境外融资政策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措施,也正是基于自由贸易账户的建设之上。

设立自由贸易账户无疑为资金架起了“高速公路”。自由贸易账户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并依托这一账户建立了审慎的本外币一体化境外融资制度。随着自由贸易账户的设立,企业和金融机构从境外融资不再需要行政审批,市场主体在设定规则下可以自主选择境外融资的数量和结构等。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已有56家金融机构通过分账核算系统验收,累计为约3.7万家企业开立了7.2万个自由贸易账户。

自贸试验区金融运行更加开放,就必须建立起与金融开放度相适应的金融安全网。中国银行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张欣园对海南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创新提出建议时就说到,在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大胆创新的前提是要有“电子围网”,如果没有风险防控,所有的创新在带来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

因此,为强化风险防控,上海自贸试验区逐步建立起符合金融开放环境条件下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建立“电子围网”的涉外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等。同时,自由贸易账户采用分账核算的方式,与境内区外其他账户“隔离”。此外,还设立了跨境流动性逆向调节机制,对冲企业跨境资金的大进大出,对跨境资金实施逆周期调控,减少对境内外市场流动性的扰动等。

接下来,以自由贸易账户为核心的、上海金融改革的经验有望向各自贸试验区推广。今年5月,在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和《进一步深化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均提到,推动建立与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目前,海南自贸试验区正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账户(HNFT)体系建设。继9月15日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后,这一账户体系有望在明年1月1日上线运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