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点燃创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成果述评

作者:杨舒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8-11-27 21:20:07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改革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2016年10月,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杨灿军团队以深海组网接驳技术等12项专利成果作价3000万元入股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5位科研人员分享成果转化股权70%的奖励,并兼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和董事。

像这样过去让科研人员“想都不敢想”的创新激励正越来越多地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释放红利的一个缩影。

拆障碍、闯难关、蹚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其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截至目前,改革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改革的持续深化,不断释放着创新引擎的勃勃动能,助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在历史的纵深中跌宕回响。

改革速度:从蓝图到施工图

在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重点任务施工图。每一项完成的任务都被插上一面红旗。短短数年,施工图大半已插满红旗,昭示着科技体制的改革速度。

时间回到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方面任务,第一项就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

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下发,明确指出将从8大方面30个领域着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绘就科技体制改革战略蓝图。

有了战略蓝图,就要有施工图。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针对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障碍与痛点,提出了到2020年需要完成的10个方面32项举措143项任务,并给出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一张操作有序、脉络清晰的五年施工图徐徐铺展,每一项改革举措可落地、可检验、可督查。

科技部数据显示,方案实施三年来,作为中央关于经济体制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综合性改革方案之一,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点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范围从科研领域扩展至经济、社会等各相关领域,截至2018年5月,其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的任务,110多项已完成,总体完成率达77%,实现时间进度过半,任务完成近80%。

与之相映照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2%迅速增至57.5%,向着2020年中国全面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的目标日益趋近。

改革力度:创新红利破解人才束缚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科技人力资源超过8000万人,研发人员数量约占全球30%,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数量居世界第三。如何充分激发这些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条条框框。让人才无后顾之忧,让英雄有用武之地。”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的这番话,道出了科研人员的心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举措密集出台——

让创新红利更显著。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这环环相扣的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让科研人员可以凭成果致富;《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构建了科研人员“三元”薪酬结构,让科研人员可以依法依规兼职兼薪,创新创业。

让评价机制更全面。《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实行分类评价,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评价告别“一刀切”;《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发布,人才“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得到遏制,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被打破。

让管理流动更便捷。《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为科研人员松绑解套,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合并会议费、差旅费和国际合作交流费,让“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让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可以按照自己的学术活动安排,因公出国批次不再受限。

让激励制度更科学。《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去行政化,实行提名制,把科研人员从烦琐的奖励申报中解脱出来;大幅减少奖励数量,三大奖总数由不超过400项减少到不超过300项,鼓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提升大奖含金量。

束缚少了,激励多了,拥有8000多万科技工作者的中国对海外人才显示出强大的磁铁效应:截至2017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3.2万人,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回国人数占到73.9%,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已达351家。

改革深度:科技资源配置勇蹚深水区

科技计划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碎片化、项目多头重复申报……这些困扰科技界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随着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的建立运行将成为历史。

2014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改革涵盖一半以上民口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涉及近40个管理部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九龙治水”“天女散花”,这些科技界长期为人诟病却不敢轻易触碰的顽疾,在方案中有了与之呼应的良方: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钱袋子”交给专业学会打理,国家科技计划全面整合成五大类……

一场勇蹚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改革攻坚战由此破冰。几年来,告别“973”“863”,迎来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专业机构担任项目大管家,政府腾出手来抓战略和规划;打破科研小圈子,科研单位可组团申报项目……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当前,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仅2016年立项实施的1300个科研项目,与改革前相比,项目数量就减少了约50%,平均资助强度增加约54%。”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说。

协同发力、集中攻关,这场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战,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已渗透进各个创新单元——

科研机构紧锣密鼓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步伐,去除行政化窠臼,打破束缚科研发展的围栏、界线;教育部印发《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意在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扩大了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参天的大树,离不开肥沃的水土;创新的力量,发轫于优良的制度。

2017年,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6万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4万亿元。2018年,中国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国家。

“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三跑并存’中领跑、并跑分量逐步加重。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说。

在中国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改革的种子已经深深播下,创新的大树正在加快成长,形成了助推我国走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根基。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