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大管家” 破解“老大难”(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作者:朱思雄 韩俊杰 来源:人民日报
2018-11-29 09:31:34

当好“大管家” 破解“老大难”(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郑李龙(右)在走访群众。

马 轩摄

姥桥镇的多数百姓都还记得:那场暴雨,以及关键时刻跳入河中,用双手死死撑住固坝木桩的那个身影……

2016年6月底,暴雨侵袭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7月7日,姥下河河堤唐桥段发生大面积塌方!一旦溃坝,港区几十家企业和5.6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影响!

危急时刻,姥桥镇党委书记郑李龙率先跳进齐肩深的河水,用双手支撑木桩,以便工程机械将其固定……在水中浸泡长达6小时,他和另两位镇干部硬是先后撑住了230根木桩,使得坝体得以加固!河堤保住了,郑李龙却一下子瘫软下来,被村民拉上了岸……

“郑蒲港6年来投入几百亿元,事关姥桥镇及新区数万名群众的民生福祉,不能让洪水打乱了港区发展的脚步。”郑李龙平静地说。

今年48岁的郑李龙2005年10月调到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工作,先后担任镇长、镇党委书记。2016年,位于郑蒲港新区的马鞍山综合保税区项目获批,姥桥镇涉及拆迁600多户。时间紧、任务重,郑李龙坚持组织领导、责任奖惩等“五到位”工作法,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用耐心和真情换来了支持和理解。

走进搬迁户王长永位于镇淮花园小区的新居,只见房屋宽敞明亮,家具崭新光洁。他的老家在杜姬庙村,处于搬迁规划区内。起初由于担心工作无着,王长永对搬迁顾虑重重……为此,郑李龙没少上门做工作,算经济账、带看新房;最终,王长永主动签了协议,3个月后拿到新居钥匙。

不仅如此,郑李龙还跟王长永结成对子,主动帮扶。在他的牵线搭桥下,王长永在新区一所中学当上保安,妻子在一家公司做起了保洁,两人月收入5000多元。

在郑李龙带领下,姥桥镇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征地3000余亩、拆迁房屋600余户的工作。自2012年郑蒲港新区成立以来,姥桥镇累计征地2.5万多亩、拆迁近40万平方米、拆违5860平方米,创造了征地拆迁的“郑蒲港速度”。

如今,在马鞍山市的乡村社区,有事找“村民(社区)大管家”,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马鞍山市“村民大管家”是个以网格为基本单元、党小组为基本单位、党员为骨干力量,零距离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综合性平台。而这一党建平台的率先试水,就在姥桥镇。

通过24小时热线电话、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网格党员走访等多个渠道,“村民大管家”服务平台汇集群众诉求、政务服务信息,并将诉求分类管理,派送给各个基层网格员或协调部门联动处置。2016年10月平台建立以来,共受理转办各类群众诉求1972件、办结1894件,办结率达96%。

“镇里还鼓励‘村民大管家’做一些公益性事业,最高可给予50%的经费补贴。”郑李龙说,通过村民事村民议、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活动,群众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镇干部每周到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每月第五天到网格党小组报到,并对反映问题比较多的村民小组集中走访。”郑李龙说,为了密切联系群众,姥桥镇结合“村民大管家”开展“三下三进”活动,13名党政负责人分别联系镇上的10个村,并每周安排至少一天用于接待群众来访。

如今,姥桥镇信访案件由年最高43起下降到2017年的26起,治安案件由年最高223起下降到2017年的72起,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姥长村党总支书记夏发平说,正是郑李龙这个“大管家”,让一些多年的“老大难”村变成了幸福村。

姥桥镇官塘村村民段国武身有残障,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7月开始,郑李龙多次上门,帮助他申请“两免一补”小额贷款5万元,以此入股新思源现代农业发展公司,每年享受分红;与此同时,郑李龙还帮助段国武及其儿子、儿媳在郑蒲港新区企业找到合适工作,让一家子有了稳定收入,当年顺利脱贫。

“目前,已有130户贫困户通过小额扶贫贷款入股,共同发展石斛种植产业。每年平均为每户贫困户增加5000元固定收入。”新思源现代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说。

“郑蒲港新区坚持农村和起步区同步建设,推进城市公交设施、公共保障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郑蒲港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先清说。今年以来,姥桥镇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住进了新楼房、乘上了公交车、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在姥桥镇,很多村民感慨,“姥桥镇越来越有城市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