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我守卫的热土】守护墨脱“幸福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1-29 14:49:47

【巨变·我守卫的热土】守护墨脱“幸福线”

中国日报网1129日电(高文轩)嘎隆拉隧道进口海拔3771米,出口海拔3630米,最大埋深821米,北南出进口落差达128米,创造了“构造运动最强烈、地震烈度最高、地质病害最多、地形起伏最大、山地垂直自然气候带最完整、降水量最大、自然坡度最大”七项世界之最,被地质专家誉为“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为了让改革开放的阳光洒满西藏的各个角落,国家投资9.5亿元建设全长117公里的扎墨公路,这一项目当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1号工程。在这一项目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打通3300多米长的嘎隆拉山隧道任务交到了武警某部交通第二、三支队官兵手中。经过官兵连续两年多的不懈奋战,被誉为西藏墨脱公路“咽喉工程”——全长3310米的嘎隆拉隧道在2010年胜利贯通!

【巨变·我守卫的热土】守护墨脱“幸福线”

【巨变·我守卫的热土】守护墨脱“幸福线”

20101215日上午,西藏墨脱公路嘎隆拉山隧道贯通,武警战士在指挥车辆通行)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政委李向华说,嘎隆拉隧道不仅施工难度大,气候环境也异常恶劣,嘎隆拉山顶常年积雪平均达56米厚,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大雪封山后,官兵只能靠储备的粮食、干菜、罐头补充体能,很难吃到新鲜蔬菜。时间一长,80%以上的官兵出现了头发脱落、指甲翻卷、牙齿松动等高原病症。

【巨变·我守卫的热土】守护墨脱“幸福线”

(风雪筑路)

“在一个接一个施工难题面前,官兵们创造性地总结出主被动保温工艺,采用对原材料进行热搅拌,覆盖塑料薄膜、棉被、电热毯循环加热保温等多项措施,保证了冰点条件下混凝土凝结效果。”交通第三支队工程师布琼透露。

【巨变·我守卫的热土】守护墨脱“幸福线”

(程春明(右一)和战友一起商讨技术方案)

公路建成后,与以往翻越嘎隆啦雪山路段相比,缩短里程约25公里,有效避免了雪崩等公路灾害对交通的影响,通行时间和行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从墨脱县乘车出行,第一站就是波密县城,由于特殊的地理关系,扎墨公路与川藏线,某种程度上好比河道的支流和干流,一条是进出墨脱的唯一公路,一条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交通大动脉,都是边疆人民极其重要的“生命线”。

在川藏线担负抢险保通任务的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官兵,他们常年与泥石流、雪崩、塌方等各类频发性自然灾害做殊死搏斗,用英勇顽强、能打敢胜的实际行动为过往人员保驾护航。

今年711日,川藏公路波密县索通村发生大型冰川泥石流灾害,200多米路基被完全掩盖,60多米路基被洪水掏空,泥石流堆积物达2万余立方米。

灾情发生后,交通第三支队第一时间组织先遣队踏勘受灾现场,动用无人机对附近山体、河流进行勘察分析;第一时间联合波密县、通麦镇公安检查站加强交通管制,并对滞留车辆和人员进行疏导;第一时间投入装载机、轮式挖掘机、履带式挖掘机和人员兵力展开抢通工作。

“经过广大官兵连续3天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战,累计实施两次爆破,开炸岩石60立方米,开挖拓宽便道80米,成功清理被掩埋覆盖道路,于131540分许初步恢复车辆通行能力。”参与索通村抢险的该支队支队长陈军介绍:“道路的抢通,让30多名返回墨脱的群众,60多名计划前往墨脱的游客,安全顺利踏上了旅途。”

【巨变·我守卫的热土】守护墨脱“幸福线”

驻守一方,造福一方。为了墨脱繁荣发展,为了边疆人民的美好生活,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官兵弘扬践行“两路”精神,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据数据显示,2010年后,进出墨脱车流量、游客量连年增加,2014年接待游客9.61万人次,2017外来游客总数达11.14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