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 40 周年》十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12 月 2 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 20:00 档每天播出两集,次日晚间 21:18 央视财经频道重播一集。
该片以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基础,选取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故事,呈现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7日晚,纪录片播出第十一集《百花齐放春满园》、第十二集《一个都不能少》。
第十一集《百花齐放春满园》:聚焦文化领域改革
本集聚焦文化领域的改革。以40年来文化建设如何让中国人不断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为线索,以作家莫言、歌唱家李谷一的亲身经历、乌兰牧骑和浙江丽水乡村春晚、横店影视基地发展等故事,讲述从贫乏的文化产品到琳琅满目的文化享受,从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到文化产业崛起壮大,从百姓由文化享受者到文化参与者、创造者的转变,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中国正向全世界彰显着自己的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首先突破的是思想禁区。当年的情景,歌唱家李谷一也是感触最深的一个。1983年第一届春晚,李谷一演唱的《乡恋》能不能上,曾引发巨大争议。用缠绵的唱法抒发对故乡的依恋,曾被认为是靡靡之音。当年《乡恋》解禁,大受欢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春晚,大胆、创新,不仅塑造着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更凝聚着亿万中国人奔向新生活的信心和共鸣。
体育,也成为激励中国前行的精神力量。女排“五连冠”,“人生能有几回搏”成为全体中国人改革奋进的座右铭。而许海峰的这一枪,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也让“零的突破”成为激发改革动力的时代热词。从1978年到1984年,中国运动员总共取得132个世界冠军。每一枚奖牌,都为改革开放凝聚起更多的精神动能。
40年来,中国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从每年4.4亿元增加到855.8亿元,近195倍的增幅,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有力保障。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让最基层的百姓便捷地看上了电影。开往贫困村的流动文化车,来到家门口的精品演出,摆脱贫困,精神先要丰富起来。40年间,全国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图书出版总量翻了一番,图书馆越建越像文化圣殿。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一座座文化驿站点亮了繁忙都市的心灵之灯。
第十二集《一个都不能少》:聚焦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巨大变迁
本集聚焦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巨大变迁。以“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少”“一个人都不能少”为线索,通过讲述云南独龙族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广东对口帮扶贵州毕节、湖南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点滴实践等一个个生动故事,呈现40年间,中国大地上动人的扶贫故事,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
中国西南边陲,独龙江两岸,千百年来,沟壑纵横的深山峡谷,是独龙族通向外界的巨大障碍。独龙江乡雨季多,岩石风化严重,导致道路反复损毁。2014年4月10日,国家投资3.4亿元,全长6.68公里的独龙江隧道全线贯通,数千年被大雪封山阻隔的历史彻底结束。2017年,独龙江乡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959元,比2009年增长了超过4倍。一个都不能少,绝不让一个民族掉队,这是中国40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如何跨越东西部巨大的差异,不让一个地区掉队,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又一道千年难题。全国一盘棋、先富带后富。在贵州毕节,通过广东对口帮扶,当地拥有了自己的纯种安格斯牛种群;青藏高原上,江苏技术员带来的种植技术,让每亩地增收6万元;内蒙古中国最大的沙地里,北京专家传授的技术,让这里的土豆亩产量翻了4倍;广西大石山上,广东带来的种植技术,改善了这里的生态环境,更为人们创造出幸福生活。
湖南十八洞村的贫困,曾远近闻名。2013年,这里人均纯收入只有1688元,因为穷,村里200多户人家,40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37个。精准扶贫就是要攻破“等、靠、要”的思想,就是要调动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甚至因人施策。扶贫工作队经过调研,把猕猴桃种植列为这里的精准脱贫产业。1000亩猕猴桃,每人每年5000元的收入。2016年,十八洞村533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整部纪录片展现了107个典型的改革故事,摄制组采访了183位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还挖掘了大量历史素材,用40年来的时代歌曲、影视作品串起一段段改革岁月,旨在激起观众的共同记忆。
该纪录片在央视综合频道12月2日—10日20:00档播出,每天播出两集,央视财经频道 12月3日—20日 21:18每天重播一集,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