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钟点工”在富民生态农业合作社管理、采摘大棚蔬菜瓜果。
乡村名片:
古坊村地处文武坝镇东南部,距离会昌县城约3公里,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有山有田有池塘,地肥水美,森林覆盖率达70%,南北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古坊河沿线为村庄及耕地。全村山多地少,山地面积7555亩,耕地面积718.5亩,周边方圆数公里内无矿业及工业企业。古坊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民风纯朴,勤劳创业,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古坊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庄整治环境宜居
近日,记者走进会昌县文武坝镇古坊村,一个生态秀美的乡村映入眼帘——整洁的农房,宽阔的马路,路两旁每隔33米一盏的太阳能路灯,鱼塘星罗棋布,菜地、大棚、果园已初具规模。
大力推动环境综合整治,古坊村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策”,基本完成了“七改”和“八乱”整治,完成改路3.5公里、改水242户、改厕186户、改房3000平方米、改河沟4.7公里,清理存量垃圾30吨,拆除危旧空心土坯房9394.11多平方米,修缮347.65平方米。水、电、路、网等升级改造工程在2016年的整村推进工作中得到快速推进。建成了贯穿全村的3.5公里长、6米宽的主干道路,硬化了5条3.5米宽通组公路,建成3座景观拦河滚水气盾坝,改电为2500米三相四线,使村中125户受益。该村党支部书记邹连生告诉记者,目前,古坊聘请了10名保洁员,对生活垃圾实行日清日运,逐步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处理机制。
为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古坊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通过村民自治做好新农村建设和“空心房”拆除工作。在会昌率先成立村级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制定出台了村规民约,“规”出了好习惯,“约”出了新风气。由村民自己评、评自己,评选出了15名身边“最美”典型,传播了正能量。建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设立了身边好人宣传栏,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邀请省美术家协会、县书法家协会成员开展“送书画”“送春联”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扶持培养民间艺人、农村能人,为他们提供展示舞台,活跃农村文化。
规划引领统筹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古坊村以脱贫摘帽和生态秀美乡村建设为目标,编制了《古坊村庄发展规划》《古坊村乡村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
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从贫困群众脱贫最突出的“短板”出发,用好用足扶贫资金,集中投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滴灌”到组到户到项目,下大力气解决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问题。健全公共服务,整合项目资金230多万元,建设了功能完善的村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计生服务室以及公办幼儿园,新建公厕2个,建成电商服务站点3家、便民服务点4家、便民银行取款点1家,打造河畔新区、傍山新区两个安居点,目前4户8名贫困群众已入住保障房,87户村民即将搬入河畔新区、傍山新区。
扩展渠道产业富民
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产业也在兴起。搭建大棚、开辟果山、合并鱼塘、培训技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沉寂的古坊村彻底苏醒了,由内而外焕发着活力。
采取“党建+精准扶贫”模式,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能人参与,古坊村组建了富民生态农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近800亩,大力发展蔬菜、果业、养鱼、竹荪等生态农业产业。邹连生说,目前,已建成了50亩无土栽培大棚蔬菜基地、100亩露地蔬菜基地、350亩四季采摘果业基地、100亩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和20亩竹荪基地,并建起了村级60千瓦光伏电站,贫困群众和村集体收入大幅增加。合作社吸纳全村75户贫困户入股,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了村民务工收入、产业扶贫信贷资金分红、合作社成员收益分红、土地流转收益等渠道。(汪敏、记者曹建林、特约记者朱海鹏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