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保护历史古迹 留住美丽乡愁

作者:蔡伟平 来源:客家新闻网
2017-07-28 09:16:55

客家新闻网讯蔡伟平报道:日前,在会昌县筠门岭镇羊角水村,工人们正在对羊角古堡进行紧张有序的修缮工作。如今在当地干群的挖掘保护下,堡内周氏宗祠、瑞香公祠、东城门、东城墙、蓝氏节孝坊等一期工程已完成修缮,古堡正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恢复出原来的模样,不仅成功获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昌:保护历史古迹 留住美丽乡愁

图为筠门岭羊角水古堡。

这仅仅是会昌重视古建筑和史迹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会昌一手抓挖掘保护,一手抓修缮开发,县内一大批古建筑、史迹得以留存修缮而焕发生机,许多濒临失传的农村民间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会昌境内古建筑、史迹、旧址众多,传统文化浓厚。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该县对境内有乡村特色、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建筑予以修葺留存,对无需拆毁的房屋则做到应保尽保。会昌县城西街、北街是会昌千年历史文化的记忆之地,历史最远可追溯至南宋年间,至今仍保留着近千米的南宋古城墙,存有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铭文砖,县城古城墙也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得益于三江交汇的水运交通优势,县城西街、北街商业繁荣,商铺鳞次栉比,街上商贾云集,古码头、古榕树、赣州会馆旧址至今犹在,当时的封建县衙也设于此。

会昌:保护历史古迹 留住美丽乡愁

图为北街棚户区改造总体规划鸟瞰图。

但是由于时间的变迁,如今的西街、北街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居民居住在低矮狭小、阴暗潮湿、消防设施欠缺的破旧危房中。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按照“崇文尚学”的规划定位,启动了西街、北街棚户区改造工程。致力将该区域打造成集会昌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和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街区,在会昌县城西北街棚户区改造规划图上,东门遗址、孔庙书院、客家楼、会昌藏书阁、古墙观景台、西北门遗址等40余个古建筑清晰地标识着。如今,随着整个棚户区改造的有序推进,这些被标识的古建筑已全部保存完好,正在紧张有序的修缮中。

会昌:保护历史古迹 留住美丽乡愁

图为洞头乡联班第古建筑。

为保存历史记忆,让县内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会昌一面制定文物巡查制度,对辖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维修工地等进行逐个拉网式排查,完善安防、消防、防雷、自然灾害防范措施;一面聘请文物保护协管员,每周汇报文保单位保护情况,并对拆除毁坏有价值房屋的村民,依《文物保护法》追究法律责任,并追究驻点干部的失察责任。同时,还列出专门费用,通过“公助私保”“公租公保”“公修公用”等运作方式,为古建筑和史迹落实保护措施。

会昌:保护历史古迹 留住美丽乡愁

图为中共粤赣省委旧址。

该县周田镇河墩村以“公修公用”的方式,修复了“吉祥第”“星亮宅”等清代特色建筑;坐落在文武坝镇的中央苏区粤赣省委旧址群房产是农民的私产,该县出资承租30年后,又投资200多万元进行整体规划,使之成了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洞头乡是畲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在畲族特色村寨创建的基础上,该乡推进畲族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以畲族古民居修缮,畲族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为抓手,对蓝氏宗祠、罗丁坝、双合丘、高石坎等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并在祠堂内墙壁上绘上畲族祖图、图腾、风情壁画等,复古展现古建筑原貌。同时,深入挖掘畲族传统的耕读文化,把“苞茂第”“联班第”等古宗祠分别打造成农耕文化园、科举文化园,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和畲族文化吸引了县内外各地游客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