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 劳动者之歌】冲向“金字塔尖”的领跑者

来源:工人日报
2018-04-27 11:07:56

原标题:【奋斗 劳动者之歌】冲向“金字塔尖”的领跑者

虽然年过半百,但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职工孙青先身上那种澎湃的“冲劲”丝毫未减。

“把自己置身到企业、社会、国家的发展中,没有平凡的岗位,更没有平凡的人生。”5年前,在荣获“中华技能大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后,孙青先写下这样的感言。

就在近几年,作为主要参与者,孙青先解决了行业关键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20多项,为乙烯装置长周期运行和节能降耗提供了保障;参与策划和实施的乙烯装置压缩机更新改造,开创了在原址上成功改造的国内先河,使装置能耗和双烯收率双双提高;修订完善“乙烯装置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推动行业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参与的16项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在行业内推广应用,总结撰写技术论文10余篇,对国内乙烯行业生产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孙青先不仅自己冲在前面,而且带团队、抓培训,几年来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挑大梁”的生产技术骨干,其中有3人获得了甘肃省技术标兵称号,1人两次获得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6人获得中油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30年前,技校毕业的孙青先走进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操作工。这30年,正是中国乙烯技术冲击世界乙烯工业“第一方阵”的关键时期。置身其间,孙青先感悟颇深。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眼前的许多东西,都是乙烯和乙烯衍生物的聚合物。乙烯,就好比是工业的面粉,要吃馒头、面包,吃烤饼、油条,都需要面粉来做,有多少面粉,就能做出多少馒头……”孙青先随手一指桌面上的插座,顺着插头、线壳,到导线的绝缘包装侃侃而谈,揭开一个“波澜壮阔”的乙烯世界。

中国的乙烯工业,是一部中国制造的奋斗史。半世纪前,“弯腰”“低头”向国外学技术,从最初在外国人手里拿过整个乙烯装置的钥匙,到后来逐步学会了小型装置设计,再到最终攻克大型装置工程化和核心成套工艺技术的难题,挺直腰杆冲向“金字塔尖”,成为全球第二大乙烯生产国。

伴随着乙烯工业技术一次次获得科技突破,中国的乙烯装置操作技术在“孙青先这一代”工人的手中,完成了华丽进阶。

乙烯装置,几乎涵盖了石油化工的所有操作单元,生产流程长,集高温、高压、深冷等多种严苛条件于一体,并具有裂解原料构成多样、裂解反应机理复杂、反应和分离工艺条件变化大、介质易燃易爆且有毒、设备数量多且种类庞杂、控制变量多且关联性强等技术难点。

这要求操作工人具备高端的专业技能素养。曾经,世界上只有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少数跨国公司的技术工人可以驾驭。

从小设备到大装置,从小乙烯到大乙烯,孙青先的青春岁月伴着中国制造一路走来,终于成长为驾驭乙烯装置的新时代中国工人。

1986年,代表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毫秒炉裂解乙烯装置在兰州石化筹建。在装置现场,面对纵横交错的管线和令人头晕目眩的众多阀门、仪表,年轻的孙青先并没有将自己视为是一位“简单的”操作工。在他看来,“一套装置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冲向工业‘金字塔尖’的跑道。”

“胸怀有多宽广,你对装置的了解就有多深、多准”,从确认一条条管线、一个个阀门开始学起,孙青先废寝忘食、手不释卷,查阅了数不清的文献材料,翻烂了几本化工专业英汉字典,不断熟悉工艺流程和设备性能,从年产乙烯16万吨、24万吨,再到一次次扩能改造,在他的手中都是一次开车成功,创下了国产化程度最高乙烯装置的开车纪录。

数万米的管线、成千套的仪表、微妙而深奥的数据,都装进了孙青先的脑海里。正是凭借着对大型乙烯装置的精准驾驭,他先后编写完成了《乙烯装置裂解炉操作法》《初分馏区域开停车方案》《试压试漏方案》等近40万字的技术资料,被国内同行广泛推广。他提出的装置改进建议,多次得到专家们的认可,为新型乙烯成套技术工程化设计采用。

孙青先说:“中国的乙烯工业,曾饱受国外技术封锁之苦,今天终于领跑世界,所有的荣耀都是我们继续奋斗的动力,实现中国乙烯由大到强就是我们百万石油工人的梦想。”

不久前,在甘肃省第二届“十大陇原工匠”的评选中,孙青先脱颖而出,将在今年“五一”前夕登上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