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支配资本的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

来源:光明日报
2015-01-07 10:00:44

  二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资本既需要权力保护又要向权力寻租,权力既需要资本支持又必须限制资本,这种“二律背反”,其实来自市场经济本身对道德的“二律背反”。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体系,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历史形式。但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分辨善恶,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各样对整个社会来说极不道德的交易。市场经济的互利原则,实际是各方“自私”利益相互制约的结果,不会自动产生利他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机制。主要靠驱动个体利益运行的市场经济机制,也不会自动产生为社会整体利益着想的道德意识。资本追逐高额利润,个人追求物质利益,导致拜金主义,排斥道德;社会追求公平、正义,市场遵守契约、规则,导致集体主义,要求道德。

  对这种“二律背反”怎么解决?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观点自相矛盾,留下“斯密悖论”。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圣徒们”为了证明自己获得上帝的救赎,就要积极勤劳致富。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显示,华尔街的“圣徒”们并不顾及“上帝的救赎”,他们制造的金融创新种类繁多,信贷衍生品花样百出,捞一把是一把,骗一回是一回。“上帝”面对市场经济的“二律背反”也无能为力。

  市场经济有两个起点:每一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的本质);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自私的本性)。它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正是这两个最大化,进入市场经济运作,演出了一部剧烈竞争、效率至上的交响曲,从整体上形成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形成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秩序;它又会成为市场经济的严重阻力和破坏力,这两个最大化的“无限度”追求,必然导致互相欺诈、物欲横流,导致资本不断扩张的冲动和权力不断膨胀的欲望结合的“核聚变”。其结果,在西方就是形成垄断资产阶级集团;在中国,一下子还出不了垄断资产阶级,就在执掌权力者中不断滋生腐败的“苍蝇”和“老虎”。

  制约支配资本的权力,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这个问题,都一再被尖锐地提了出来。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