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两会新语——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作者:李金芳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16-03-20 11:02:43

把握好“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精神实质

刘均伟:长期以来,“冰天雪地”几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划上等号,“冰天雪地”这样冷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固然恶劣,但是也是东北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早在2015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省代表团审议时,就殷殷垂询“冰天雪地”的开发利用状况,并关切地问道,“白雪换白银,换来了吗”。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充满思辨的言论不仅进一步充实和升华了“两座山论”,也让我们对“冰天雪地”这样的冷资源有了全新的认识,指导我们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来引领绿色发展。

近年来东北旅游业的发展就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有力印证,也让我们认识到冷资源可以成为热产业。一年四季中,冬季是东北最富有魅力的季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天雪地给了东北特有的颜色。过去,人们对于冰天雪地的质疑多源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安全性没有很好保障。随着旅游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东北的旅游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赏雪景、观雾凇、看冰雕、泡温泉、体验冬捕、戏雪、滑雪,“冰天雪地”这种特有冷资源给东三省带来了不一样的旅游项目。加上东北独有的文化,东北旅游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热产业,也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习近平总书记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样简短的话语,把东北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结合起来,为东北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当地政府细心研究和认真践行。

吴盛林:冰雪,对于黑龙江来说是最大的资源优势,是一笔上天赐予的最好财富,只要尊重好、顺应好、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冰雪这座天然宝库,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获得真正的“金山银山”。总书记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既契合黑龙江省情实际,也是对黑龙江工业转型升级,借力良好生态“东风”,全力营造“全面振兴”好环境的基本要求和殷切希望。

覃文权:“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虽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黑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所说,但实质却是对他自己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论”的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凝结着总书记对绿色发展的关切和深思。简单来说,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是金山银山,我们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整个生态环境更是金山银山。

一方面,“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看起来可能比较恶劣,但只要能够辩证看待,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可以“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变环境劣势为资源优势的。

因此,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寒冷地区,就“冰天雪地”而论“东北振兴”,关键是要深入学习研究,掌握好其所蕴含的“两座山论”的精神实质,用以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使之成为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

做好“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必答题

杨丽娟:“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无异于为黑龙江出了一道必答题。靠山吃山,在新的时期也需要新吃法。如果曾经到过黑龙江,看到过那里独具匠心的冰雪艺术、美不胜收的冰雪风光,你就会知道其“冰雪之冠”的美名绝不是虚名。这种美,需要更多的“装饰品”来使其焕发更灿烂的光芒。比如,可以设计更多的精品大众旅游项目,更接地气;可以用更加原生态的做法来保持风光的独特。总之,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将黑龙江的冰天雪地打造成生态化的“金山银山”必是总书记的题中应有之义。

普娴云:发展经济不能靠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黑龙江省要发展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这独特的自然资源,深入挖掘和发展冰雪运动、冰雪景观等旅游文化项目,打造特色冰雪“盛宴”。同时,还可以带动当地农特产品的发展。

刘海东:生态文明,最大的原则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当前面临的生态文明建设,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对自然生态的人文建设,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我们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遭到污染,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加强治理,最大限度的修复生态环境。二是要保。在治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保护。把人文建设内容同生态系统融合建设,千方百计控制污染,控制对生态环境的过度人文改造,努力做到,人文中有自然,自然里有健康。治理和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点多需要治,面多需要保,两者综合运用,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