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灾难面前,我们需要怎样的舆论场?

来源:新华网
2016-07-16 17:31:47

“关注防汛抗灾”系列评论之四

新华网评:灾难面前,我们需要怎样的舆论场?

康 宁

近日来,南方多个省份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数十万人投入抗洪抢险工作,有媒体称之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与此同时,国内的舆论场上也“硝烟弥漫”:有人指责长期的填湖建城是严重灾情的主因,有人追问130亿排水防涝资金的使用情况,也有人强调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种种声音虽然提供了了解灾情的不同视角,但也使舆论场显得杂乱无章,甚至出现互相攻击谩骂的不良情形,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灾难面前,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舆论场?

真实。无论是发表怎样的言论,都必须将真实作为底线和要求。灾难面前,人们需要真实的信息来了解灾情,政府也需要真实的信息来指导救援。而在近些年的许多灾难事件面前,我们却总是看到一些虚假的言论在舆论场上传播,制造恐慌,混淆视听。而这些谣言之所以有生存空间,一方面与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有较大关系,“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提高权威信息发布的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媒体、普通民众等信息发布者也必须提高自身素养,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发表和传播真实的信息和言论,不造谣,不传谣。

多样。这里的多样指的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更多报道与思考角度。诚然在灾难面前,救灾是第一要务,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抗灾救灾工作的扎实推进上,并向奋战在救灾前线的官兵和民众致以崇高敬意,但我们也应该有所反思,不回避灾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失,及时地加以改正和弥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增强面对灾难的信心和底气,降低灾难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因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灾难中出现的一些不同的声音,无论它是激励感人的,还是不那么顺耳的,只要它出于真诚的善意。

互动。面对灾情,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舆论的互动性尤为重要。有了互动,有关灾情的信息能够更快、更广地在舆论场上进行传播,同时各色虚假的言论也能够及时地被澄清破除。在以往的灾难发生时,往往只有政府单方面发布信息,民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也很难得到及时的反馈。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流通的渠道越来越畅通,政府、媒体和普通民众三者之间可以构建起一个互动流通的信息舆论场,从而彼此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对方的存在,更高效地发送与接收,更高效地反馈与解答,也为救灾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力支持。

和谐。各色言论都应该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规约,共同呵护舆论场的和谐氛围。面对灾情,由于我们的身份角色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对此,一些网友由于缺乏宽容平和的心态去理解或讨论,到最后常常引发非理性骂战,出现互相嘲讽、人身攻击等不良行为。这样的谩骂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还会让事态变得更加复杂,破坏舆论场的良好氛围,影响干扰救灾工作的正常进行。每个人在舆论场上都应该保持应有的风度,不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不恶意攻击不同的见解。

除了以上指出的四点外,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则可供参考,如保持一定的克制,不对灾难受害者及其亲属造成二次伤害等,在此不作详述。人们常说“灾难无情,人间有爱”,这种爱不仅体现在人们与灾难的抗争中,也应体现在面对灾难的舆论场景中,一个健康、良性的舆论环境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系列之一:

一场洪灾,犹如试金石,让我们看到了举国上下的众志成城,看到了不少领导干部在大灾大难面前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也试出了个别偏爱“演戏”的官员。这再次证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党组织需要持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查摆自身不足,尽快纠正不良作风,推动为民服务落到实处。

系列之二: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面对谣言,除了需要公众不断提高科学素养,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之外,更要靠相关部门及时主动公布信息。

系列之三:

灾难面前,我国军民用无限大爱谱写了一张抗洪英雄图谱。而今洪水仍在肆虐,防汛救灾仍在继续,每个人都有责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众志成城中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