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信仰的丰碑
■本报记者 张军胜 裴 贤
开栏的话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对话长征”专栏,通过访谈军史名家、长征亲历者及红军后代,感悟伟大征途的艰苦卓绝,铭记长征精神的永恒不朽!对话的目的是追溯我们的来路,追寻我们的根和魂,从历史经验和智慧中得到现实启迪。
对话长征,是与历史对话,思考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要走向哪里?80年前,在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以钢铁般的信念和意志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打通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道路,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光辉篇章。
对话长征,是与前辈对话,破解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的密码,聆听他们的寄托和希望。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那些当年大多只有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表现出的意志与决心、智慧与勇气无与伦比,不畏艰险、永不言败的顽强品格撼人心魄。而今,已近耄耋之年或是已长眠九泉的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革命信念永不动摇,理想之火永不熄灭。
对话长征,是与精神对话,以长征精神为路标,不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80年来,长征的胜利已成历史,但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长征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前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等精神已成为不朽的丰碑,永远鼓舞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王树增,著名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抗日战争》等。作品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解放军文艺大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奖项。
8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80年之后,长征仍是世人关注的话题。从长征所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具有当代意义的启迪?行进在新长征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才能坚守心中崇高的信仰?近日,本报专访了《长征》一书作者、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
记者:长征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即使经过漫长岁月,依旧会被世人追寻不已。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树增:随着时间跨度的拉大,人们对长征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仅仅从党史、军史的角度来认识还不够,长征在精神层面上深刻地影响了人类进程。
多少年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人,接踵行走在红军曾经艰难跋涉的这条征途上,就是因为长征的意义绝不止于一部赞颂历史的英雄史诗,更提示了一种足以启迪未来的精神力量: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意志和无与伦比的勇气。
长征胜利距今已整整80年了,重新走在长征路上,我们的出发点已不是历史本身,而应该是当下。而且,我认为比重走长征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深处要有传承这一优秀精神遗产的愿望与使命感。
记者: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红军官兵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心中怀有崇高的信仰,是信仰的力量使他们无惧于任何强敌。
王树增:如果说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史诗,那么支撑伟大壮举的精神支柱则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我们提到共产党的信仰,实际上和共产党人的宗旨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打碎一个旧世界,改变旧世界的不公平,为中国最广大百姓创造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其内核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
我坚信信仰的力量,作为一个民族,需要永远坚守自己崇尚的精神价值,永远拥抱自己的信念。今天,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抱有坚定的信念,我相信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