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成败之举重在精准理解贫困本质

来源:央广网
2016-09-21 16:43:25

福建宁德,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曾被称为黄金海岸线上“断裂带”。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以“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理念与精神,铁心拼搏,精准扶贫,27年间,全市贫困人口从77.5万下降到14.5万,其中现行国定贫困线以下11.32万人;贫困面从30%下降到4.26%,预计今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万元,增幅连续5年位居福建全省前列。

宁德给我们树立了脱贫攻坚的好榜样。

在感叹福建宁德巨变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扶贫有什么重要性?什么是精准扶贫?答:创新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落幕不久,2015年,中央又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哪些地方经验可供借鉴?

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基层干部贴地气、精准扶贫,也需要贫困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才能形成持续的造血能力。未来5年,脱贫已成为举国上下一场必须要打赢的攻坚战。“精准”更成为脱贫之举成败的关键。对扶贫工作有着深入思考,对贫困群众有着真挚情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考察和讲话中反复强调“精准”的重要性: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

什么是贫困?以及什么是贫困的本质?我们要学习的更多。只有了解了什么是贫困,我们才能切实赢得脱贫攻坚战。

2011年由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作出版的《贫穷的本质》一书曾指出,多年来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贫穷是什么?是吃不饱吗?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吗?过去国家扶贫的措施基本是从吃得饱饭、能看病、能上学等方面入手来摆脱贫困,但是目前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70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六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五个省区。由此看来,发生贫困的地区有很多,据有些新闻报道,甚至有些地方是越扶贫越穷,投入巨大,而产出却甚微。

很多人没去过贫困地区,不知道贫困人民到底有多穷。曾经有一部纪录片,片中几个场景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不知道原来要吃中午饭,因为他们长这么大,都没吃过;那些孩子冬天赤脚、衣衫褴褛,手脚全是烂掉的冻疮……

对于绝对贫困人民来说,他们每天挣扎在是否活得下去的现实困境当中,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储蓄,没有创收,甚至没有生活。但比这些更糟糕的是,他们长期生活在与贫困对抗的绝望和冲突中,贫困均衡很难打破,他们“贫穷志短”,缺乏改变的欲望和信心。

因此,贫困地区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所剩无几,又缺乏内生动力。不管是外界一时的帮助,还是贫困人民一生的勤劳,或许都无法改变命运。要改变贫困,就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精准扶贫,首先要深刻理解贫困现状,直面挑战和困难,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才能拿出能改善他们贫困境况的有效手段。(于方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