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瑞义:从伦理价值角度解读伟大长征精神

来源:国际在线
2016-09-23 19:54:17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强调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80年前的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今天,当我们重温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继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时,不仅感到无比的激动和震撼,也为其中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取向所折服。

一、坚定的信仰折射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伦理关怀

人类需要信仰,是由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物所具有的追求智慧的本性决定的。信仰作为人类精神最深层的结构,体现了主体对人生的终极依据、意义和价值目标的追求与寻找,它在最深远、最稳固的层次上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意识活动、精神生活和行为取向。长征胜利表明: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信仰、革命必胜的信念在那个各种主义横行、崇尚军阀武力的时代从何而来?为什么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呢?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算真正的了解了长征,也才能更加坚定共产党人心中永远不灭的信仰。

共产党人的信仰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它之所以受人尊崇,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一直是人们信仰的基石。人类的终极命运意味着历史的终结、人类的消亡,自然科学家认为宇宙的最终命运决定着人类的最终命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宇宙、人类也不例外。既然宇宙迟早都会毁灭,人类最终也一定要灭亡,我们为什么还要做长远打算?为什么要牺牲现在而造福未来?活在当下,享受人生足矣!于是乎,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享乐主义充斥人间,利己主义横行天下。反正要灭亡,何不更疯狂,西方所崇尚的“我之后那怕洪水滔天”的利己哲学大行其道,马克思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的终极命运,给人类提供了最为美丽的生活蓝图和幸福世界,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动力,带给人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旧事物的灭亡必然预示着新事物的产生,马克思的终极关怀理论不仅仅是当人类的末日来临时,可以让我们的精神有所慰藉,以便坦然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而是要求我们依据人的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给人类提供更为广阔的宇宙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的“终极关怀”作用是积极的,它不断为人类增添新的智慧和新的力量,使人类满怀着信心和希望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从而一次次地走向新的征程。

人类要获得新生,必须不断进步,必须创造出极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对美好社会与环境的向往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人类才有可能避免终极灭亡。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与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描绘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正是为了汇集全人类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力量,为自身的持续生存与永续发展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红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徒,秉承了为人类而奋斗的伦理追求,正是这种伦理意识与伦理关怀使红军战士高举理想的旗帜,把“全人类解放”作为毕生追求的最终目标。始终坚信自己的人生追求是高尚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即使是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也是为人类自身的持续生存与永续发展而做出的牺牲,正是这种伦理关怀使他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正是这种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彰显重集体利益的伦理追求

长征,正如美国记者哈里森所称赞的那样: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①]当我们考察参加长征的英雄群体时,我们不光看到的是他们的事迹,还有深藏在这些英雄事迹后面的伦理追求与价值取向。

长征中,红军之所以能够击退数十万敌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离不开全党全军的患难与共。在困难和危险时刻,红军各部队将士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为了全局,他们甘愿作出局部的牺牲;为了战友,可以奋不顾身、英勇献身而无怨无悔。在长征的过程中部队也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进行整编,不管是官是兵,他们都始终胸怀大局,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放在最首位,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正是由于红军各部的团结协作、患难与共,才使得军事实力相对弱小的红军有机会和勇气战胜军事实力数倍于已的敌人的围追堵截,也正是这种大无畏的团队精神,使得红军将士不怕牺牲,为了集体甘愿奉献一切,才在一路上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伟大壮举。1934年11月,湘江之战,最后时刻决定由红34师留在原地“坚决阻止尾追之敌”,以掩护行动缓慢并且走了弯路的红八军团,同时担任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红34师在师长陈树湘的带领下,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死战不退,与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展开了殊死战斗,死守3天3夜,成功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和主力红军顺利渡江,而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由于敌人封锁了湘江沿岸的各个渡口,红34师失去了渡江的机会。师长陈树湘不幸被捕,陈树湘为保革命气节,大义凛然,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英勇牺牲,时年29岁。

1936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时,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7团刚翻过雪山到达镇口,突然接到命令,要他们原路返回盐井坪,为会师部队担任警戒。该团没有任何怨言,忍着饥饿、寒冷和疲劳,重翻夹金山,到达指定地点。可以说,整个长征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党和红军时刻不忘患难与共、牺牲奉献这一根本伦理。每到关系生死的关键时刻,红军将士总是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他们舍己为人,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甘愿不顾一切牺牲奉献。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将士用团结战斗、患难与共的精神谱写成的一首凯歌,是对崇高道德的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塑造,是团结互助精神的现实写照,展现出革命党人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三、崇高的个人品质反映个体人性的伦理构建

如果说对信仰的坚守是一种伦理精神的超越,那么人性的光辉则是伦理构建的基础。红军在长征中每一个人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境界和人性光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使得人性成为红军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利器。

长征中到处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两万五千里的艰苦行军,没有相互搀扶的精神,没有相互慰藉的人性关怀,是不可能战胜严酷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生存境遇地。长征中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有的战士打赤脚,饿肚子行军,带伤打仗,为了解决赤脚的问题,减少伤病,广大指战员发动会打草鞋的同志帮助不会打的同志打草鞋,许多党员主动把自己打好的草鞋送给战友,“艰难困苦,玉汝乃成”,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能彰显人性的可贵,一双草鞋,在现在不算什么,但那时却是战友的关爱和深厚的情谊,是使部队减少伤亡,保持战斗力的基本条件,没有鞋怎么过雪山?没有鞋怎么急行军?

长征中,尽管缺医少药,但部队却非常注意对病员和体弱者的关心,红军总政治部要求各部队:对于沿途寄留的伤病员,必须派人去慰间,解决他们的困难,对痊愈归队的,替他们打草鞋,送衣服,沿途组织强健的收容队。行军中,战士们充分发挥友爱精神,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为伤病员、体弱者背被包、背枪、烧洗脚水、打饭等,从各个方面助关心伤病员和体弱者,减少他们的疾苦,克服了掉队落伍的现象。过雪山时,大家互相搀扶,以弱带强,以大帮小,对走不动的扶着走,不能扶的抬着走走。翻山中,全体官兵团结一致,一个人掉队大家帮忙,一人出事大家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团结友爱的情怀下征服了雪山。

长征中,棉衣和粮食缺乏,风餐露宿,大家共同取暖,许多人宁可自己挨饿,自己挨冻,把粮食和衣服留给最需要的人,没有崇高的个人品质,没有爱护他人、关心弱小、救助他人的人性关怀,是不可能在衣食匾乏,饥饿交加中走出困境的,正是这些人性的光芒,激励着人、鼓舞着人,让人奋进,同时在克服一切困难的过程中,这样的伦理观念又不断得到强化、发散和升华,变成一种具有集体性、超越性、悲壮性、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的群体性精神信念,这种超越个体生命而融入大我的伦理道德,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大家把它视为应然,于是乎,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友爱互助的精神洋溢在整个革命队伍之中。经过长征的每一个人,都会从切身的经验中珍视这种人性伦理的神圣价值,那是他们用生命、鲜血和种种磨砺而验证和换来的精神财富。

回望历史,我们在缅怀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征程中,除了学习伟大的长征精神,更应从中追溯其内在的精神动力,体会伦理的价值与人性的光芒。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军队、一个政党,只要具有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伦理关怀,坚持群体性利益的伦理取向,注重个体人性的伦理构建就一定能产生无穷的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这也是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①]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05页。